企業該如何練就十八般武藝、度過九九八十一道磨難,賺到中國大西部成長財?
在中國,向西走,似乎是企業家、政治領導人和專業的外籍兵團正在行進的旅程。
台灣電子五哥為了爭取訂單,紛紛跟著國際大廠惠普、戴爾的腳步,從沿海拉拔了兩千公里到達重慶、四川成都、河南鄭州,在中西部建立新的生產基地。
過去台商進入中國的路徑,漸漸轉變了,重慶江北、成都雙流、鄭州新鄭、內蒙呼和浩特白塔、新疆烏魯木齊、貴州貴陽等機場,都能遇上台港澳、歐美和中東的商人。
對台灣而言,向西走的除了製造業大廠老闆,還有許多貿易商和創投業者。
不久前,台灣最大的有機食品通路商里仁公司經理韓敬白,從青海省會西寧再往內陸四百公里,進入海拔三千多米的柴達木盆地,尋找有機枸杞。這幾年,他的台胞證已蓋了二十多個入境章,台灣一年需要有機枸杞三十噸、有機紅棗五十噸,但中國沿海潮溼、病蟲害多,內陸高原成了最重要的生產與供貨來源。
中國大西部 淘金新藍海
投資者也來到西岸找新的藍海。智融集團下的智基創投總經理陳友忠二○○○年後到中國,前五年他主要在北京、上海、廣州、深圳四個城市找投資案,但近來沿海過度競爭,三年前開始往中西部,今年九月底更將創投投資者大會辦在重慶。「在這以前沒有人會搭三小時的飛機去內陸看項目,」陳友忠說。
企業在此刻重新把雙腳踩在那個他們在歷史課本上熟讀、如今面貌卻改變的內陸中國。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天下雜誌》459期;訂閱天下雜誌知識庫;訂閱天下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