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銀行快速崛起主要原因即是中國經濟的起飛,在銀行業具指標意義的《銀行家》,公布今(2010)年獲利前3名銀行,分別為中國工商銀行獲利245億美元、中國建設銀行203億美元、高盛銀行(Goldman Sachs)198億美元。中國銀行趁著金融風暴衝擊歐美銀行,以及中國經濟發展,順勢快速崛起。
依照各銀行至今年3月31日止的第一級資本,《銀行家》評比出全球銀行表現,排出前1000大銀行,中國第1大的工商銀行順利擠進第7名,名次較去(2009)年的第8名進步1名,其他進榜的陸銀尚有中國銀行排名第14名、建設銀行排名15名、農業銀行排名28名、交通銀行排名49名、中信銀行排名67名,總計中國有84家銀行名列全球1000大名單中,台灣則因多為小銀行而榜上無名。
全球千大 中國84家台灣掛零
據《銀行家》數據顯示,中國共有84家銀行躋身全球1000大名單中,較去年的52家成長,另外,中國銀行資本總額占前1000大銀行的9%,但獲利比重卻高達25%,顯示在中國經濟成長支撐下,銀行獲利能力獨步全球。
中國銀行業快速成長,台灣的銀行競爭優勢已逐漸流失,加上中國銀行均為公營單位,依照政府旨意做事,因此前幾年在中央政府指導下,地方銀行掀起一波快速整併風潮,在資源、資本整合下,助長銀行的加速發展。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表示,台灣的銀行明顯弱勢,台灣國銀總資產規模不及中國前5大商銀的20%。而隨著兩岸金融業相互開放市場,台資銀行雖可赴大陸經營,但由於競爭優勢已銳減,很難搶贏當地銀行,中國銀行則有機會因為來台設點,爭取到台商客戶。兩岸銀行資產規模的差距,將是台灣銀行業的重要致命傷,建請政府搭橋,撮合國內業者合併,「一定要快,不能再拖了!」
不光是呼籲政府帶頭整併國內銀行,台新金內部也積極整併,整合集團內資源以追求更高效益,例如將旗下的台新票券併入台新銀內,預計年底前完成整併,林克孝認為攻下中國市場之前,必須先站穩台灣,台灣母公司才能成為堅實的後盾。
台新票券資本額為51.4億元,合併後將可望挹注台新銀行總資產約9000億元,台新銀行資本適足率將可望由10.3%提升至12.7%。
利差環境 大陸優於台灣
除了規模不如陸銀外,台灣的銀行經營處境艱困,陸銀放款利差有3%的獲利空間,而在台灣利差僅1%,獲利空間遠小於陸銀。林克孝談到,之前大陸同業來台灣考察時,聽到台灣的放款環境如此惡劣,但林克孝仍能面帶笑容處理業務,對此感到佩服。林克孝嘆口氣後自我調侃,「這是苦笑啊!我們也只能把眼淚往肚裡吞。」
雖然在後ECFA時代,台灣銀行業者赴陸的發展優勢已經減少,但林克孝認為,還是必須要赴陸發展才有成長機會,畢竟中國利差環境遠優於台灣,未來若能爭取到人民幣業務,勢必能挹注母公司獲利。
台新金目前規劃優先赴南京發展,已與中國南京紫金金控完成簽署合作意向書,後續也與紫金金控的子公司,南京銀行再簽署合作意向書,深化雙方金控以及銀行子公司的合作,台新銀行規劃於南京設立辦事處,待金管會開放台新銀可以進行轉投資後,再逐步落實。
面對未來將與中國銀行正面對決,林克孝定位台新銀行走小而美路線,他認為,雖然台灣銀行業規模遠遠不及中國的同業,而且中國市場競爭又是如此激烈,但台灣的銀行可以朝精緻化的方向發展。
林克孝以台灣的汽車工業為例,他指出,過去台灣汽車工業在日本、歐美等先進國家夾擊下,仍持續發展汽車業,台灣汽車也能在艱困的環境中殺出一條血路,裕隆(2201)集團仍發展出自有品牌,目前也已順利登陸,打響品牌價值。台灣的銀行絕對有機會憑著既有的優勢,發展出精緻、小而美的銀行優勢。
林克孝指出,台灣的銀行想要搶下中國市場,一定要善用既有的優勢作為籌碼,並且掌握中國的發展趨勢,扮演協助中國經濟發展的角色,在中國經濟發展路途上能有一席之地,便能長期互惠、創造雙贏。台灣業者必須及早確立對中國的發展策略,才能擬定方針,攻下市場。
※理財周刊532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金融業利多 看ECFA補充協議
◎封面故事>新台幣升值 營建資產保值概念發燒
◎新聞熱線>宏碁王振堂 法說秀英文 Q3業績佳比V
◎新聞熱線>宸鴻江朝瑞:觸控潮流將延續 但股價過熱
◎特別企畫>後ECFA時代 金融業春天到?
◎特別企畫>人民幣業務 銀行業西進獲利關鍵
◎本周關鍵強股>選前大膽買 首選金融、ECFA概念股
◎每周發燒基金>國際熱錢流竄 高收益債受惠
◎產業櫥窗>LED照明成趨勢 市場起飛指日可待
◎全球理財觀>G20雖有共識 美元仍處於長期弱勢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