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4迷思、重建4觀念
任職書店採購的媽媽,開學至今最頭痛的事情,莫過於陪著剛上小一的孩子寫每週讀書心得……「不僅孩子要寫,老師還要家長針對孩子寫的心得,再寫一段感想,」小一生寫不出一段完整的句子,媽媽還要針對這個句子寫「心得」?小小一份寫作功課,成為母女兩人共同的壓力源。
星期六早上八點,國中圖書室裡,三位媽媽和六、七十位學生一起上「作文補習課」。因為學校老師教得不夠多不夠好,擔心孩子基測成績的家長們,要求學校和校外的作文加盟系統合作,把受過培訓的補習班作文老師,帶到學校來「加強」。
清華大學,是優秀學生才能擠得進的殿堂,也是國內很早意識到大學生有嚴重的寫作問題,並積極思考解決策略,成立「寫作中心」的大學。寫作中心主任劉承慧發現大學生最主要的寫作困境,是「沒有發言習慣,不知道要寫些什麼」,即使有意見想表達,也不知道如何把零碎意見組織成完整篇章。
從小學到大學,寫作,已經成為「關鍵難題」,困擾著無數家長、教師,跟受教的孩子們。
根據《親子天下》的調查顯示,超過五成的中小學生,不喜歡或非常不喜歡寫作文;超過六成的學生,不喜歡寫閱讀心得和學習單。
為什麼寫作成為孩子們最頭痛、最害怕的學習科目?當今的國小、國高中寫作教育,究竟有哪些環節失落了?如何才能讓孩子重拾寫作的樂趣?綜合專家學者看法,打開寫作之門,要先破除四道重要迷思,重建新觀念:
觀念1
╳能辨認修辭格,就是教寫作?
Ο打開生活之眼,才是真關鍵。
教孩子辨認何謂譬喻句,何謂擬人法,再加上提供大量成語進行練習,就是「教寫作」的重心?
長年關注教育的清華大學教授李家同,去年撰寫了<天哪!四年級考這個?>一文,掀起軒然大波。他直指教育現場的荒謬,要求孩子辨認什麼是映襯、目的複句、條件複句等「修辭格」名稱,把語文用「化學分析」來拆解。他把考題拿給一些中文系教授看,「他們都說學這些並無助於孩子的國文程度,」李家同在文中沉痛呼籲:「小學生家長不能再對這件事沉默了……孩子害怕國文,是一件可怕的事。」
面對這種教修辭教到走火入魔的現象,教育部中央團語文領域召集人孫劍秋說,未來將明定修辭是一種「鑑賞」能力。「把一篇平淡無奇的文章,用人工閱卷方式看學生會怎樣修改,才能真正了解寫作的鑑賞與表達程度,」孫劍秋指出。
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副研究員趙鏡中也指出,要讓孩子了解修辭在文章的功能,「只要讓他們把文章朗讀一遍,再把所有與修辭有關的字詞都拿掉,讓孩子再朗讀一遍,體會修辭前後的差異,這就足夠了!」他強調「感受」的重要性。
「千萬別用『拆碎七寶樓台』的方式來教作文!」近年積極走訪各縣市,身兼國中小國語文領域輔導教授的潘麗珠指出,把「修辭格」視為作文教學重點,是一大誤解;要提升寫作力,最重要的是破除孩子「視而不見」的習慣。老師自己要先發掘生活中種種不同,再示範、帶著孩子學習「打開生活之眼」,細緻描述這些差異,「從同學的髮型穿著、校門口布置,到桌上的一只舊鋼杯,都是臨場取材、示範如何表達的材料。」
觀念2
╳作文滿級分,職場寫作必然無往不利?
Ο思辨與組織,才是公民寫作重要能力。
「我們可否審視學生進入社會後必須寫些什麼,再回頭檢視當今的寫作教育,到底有沒有培養孩子這些能力?」中央大學教學與學習研究所教授柯華葳憂心指出,若沒有從原點「未來社會的要求」出發,而只短視近利著眼於「如何寫出幾級分的作文」,「就算再給四十年時間,孩子的寫作力依然無法跟上社會需求!」她感嘆。
小至寫感謝卡、請假單或表達傾慕的情書,大至從撰寫市場研究報告、訂定年度計畫,或陳情信、讀者投書、抗議書、說帖等等,都是踏入社會後常面臨的寫作任務。
柯華葳指出,觀察這些踏入社會後必須具備的寫作能力,重點都不在於「五十分鐘內,寫出題材新穎、結構完整,並綴以成語或修辭的文章」;反而更像是辯論中的「攻防戰」,得先搞清楚對方的反對立場,再學習一一找出相對應的破解理由,說服別人與自己站在同一立場。這種「雖然(如何如何),但是(怎樣怎樣)」的判斷、思辨、說服歷程,更是大學寫專題報告、進社會後寫企劃案的重要能力,而不僅僅是目前作文批閱時經常被強調的「結構完整、語意通順」而已。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1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