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建年代:清道光20年(1840年)
二、古蹟等級:國定
三、建築類別:關塞
四、古蹟公告日期、文號:民國74年8月19日、74臺內字338095號
五、地理位置:台南市安南區四草里顯草街1段381號
六、古蹟沿革:
昔日安平大港外海原有沙洲一線,分為南汕、北汕環連拱抱,形成台江內海,而四草即位於台江內海之兩大商港的鹿耳門港與安平港之間。清道光3年(1823年)以後,台江嚴重淤積,其北方的鹿耳門港優勢盡失,船舶乃改停南側之四草外海(俗稱四草湖),再以竹筏、小船運送貨品,經安平大港抵5條港,於是四草湖成為府城之外港。
道光20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發生,為防止英軍窺伺台灣,台灣道姚瑩奏議於四草湖北岸建造四草砲台,與南岸的二鯤鯓砲台(今億載金城)互為犄角,形成拱衛台灣府城及據守安平大港的重要防禦設施。
當時的規模為建築總長30丈的砲墩10座;墩外挖有壕溝,寬1丈2尺、深1丈、長40丈;壕溝內並釘有防止敵人涉水的竹籤2萬枝;壕溝外另備釘桶800筒、釘板800塊、鐵蒺藜2萬枚,後來改以鵝卵石填以三合土之牆垣為屏障,外部再以長板條護衛,極為堅固,故有「鎮海城」之稱。砲城上並裝置重1,500斤大砲2門、1,000斤砲3門、800斤砲2門,整個砲台由89名守軍、200名鄉勇鎮守。
道光後,至光緒20年(1894年)中日之戰的45年間,四草湖不僅具有險要的軍事地位,同時也是洋船停泊的重要通商口。光緒21年、日治明治28年(1895年)日本據台之後,由於日人貿易形態改變,加上安平大港淤塞,四草地區逐漸失去了早年的天險地位與商業價值,砲台亦漸告傾圯。
今之四草砲台僅存長118.6公尺、高約1.62公尺、寬1.25公尺之城垣一道,城垣上每隔6到8公尺不等有圓形磚砌砲孔13個,砲孔的內外直徑約為84公分,中央部分略為收縮,約在84到77公分之間。民國40年(1951年)台南鎮海國小於四草砲台一側興建校舍,而殘存城垣則變成校舍之圍牆。由於砲孔之牆垣上榕樹根莖盤錯,影響結構,民國82年(1993年)曾規劃修護,於民國86年(1997年)5月完工。(摘自《台灣國定古蹟》)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蓮合國
http://lotus.formosamedia.com.t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