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天階夜色涼如水,臥看牽牛織女星。」即使白晝依然豔陽高照,但入夜後的涼意卻已沁人心脾,清楚宣告秋天的到來。
不過,明明是秋高氣爽的好時節,為什麼身體總覺得有點不太對勁?不自覺想要乾咳幾聲、鼻子開始出現類似過敏的現象、皮膚乾燥脫皮……,身體缺乏水分滋潤,當心「秋燥」症狀纏上你。
現代人最常見的5種秋燥症狀分別是口角發炎、皮膚乾裂、鼻出血、便秘與哮喘燥咳。中醫解釋,秋燥最容易傷害到肺系統,包括口、鼻、肺臟及皮膚毛細孔等;另外,由於肺和消化系統互為表裡,所以有些人也會出現便秘症狀。
年長者、夜貓子 最容易出現秋燥症狀
時序入秋,門診已陸陸續續有患者因秋燥困擾前來求診,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傳統醫學科針傷科主任陳萍和發現。
大部份患者分不清楚秋燥與燥熱、過敏及感冒的不同,自己亂吃藥當然沒效。
陳萍和說,到了秋天,有人會出現類似感冒的咳嗽現象,但通常只是乾咳且感到口乾舌燥,不會頭痛、喉嚨痛、流鼻涕,就有可能是秋燥引起。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主治醫師申一中也說,常看到有些秋燥患者以為自己只是火氣大,自行服用黃連等苦寒藥,或是猛喝青草茶想要降火,結果燥症沒有消,反倒因為過度寒涼導致腸胃不適。
平時體質偏燥、年紀大、常熬夜、不當飲食的人,比較容易產生秋燥症狀,秋天時,流鼻水、氣喘及咳嗽也更容易被誘發,還有人因為鼻過敏狂打噴嚏,導致鼻黏膜過於脆弱而流鼻血。
身體乾燥缺水也是一大秋燥困擾。申一中建議多攝取水分,預防便秘及口角炎,夏秋換季時勤擦乳液、護唇膏,否則等到冬季出現嚴重脫皮、搔癢或乾裂情形時,再怎麼滋潤補強,效果也有限;若是皮膚偏乾燥的人,秋冬也不宜常泡溫泉,以免皮膚的油脂被熱水帶走。
除了外在保濕外,內在的保養也很重要。中醫師最常使用的方法,就是透過正確飲食來滋潤五臟六腑。
去秋燥性平、滋潤的食物是首選
秋天該吃什麼?中醫師的答案是:平潤的食物最好。
例如梨(生吃或蒸熟再吃均可)、百合、玉竹、沙參、石斛、荸薺、枸杞等,可以潤心肺、養胃陰,陳萍和說。
作家魯迅經常到各處演講,話講多了喉嚨難免不適,他最喜歡吃風乾的荸薺,不但有助化痰,還可以潤喉、潤肺;在魯迅寫給廣西朋友的信中也曾經提到,他早已耳聞桂林的荸薺清甜鮮脆,只可惜無福親臨一嚐。
而帶有膠質或是質地黏稠的食物也有「潤」的效用,例如銀耳、海帶、山藥、蓮藕、秋葵、菇類、海參、海蜇皮等。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雜誌》144期;訂閱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