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階段,中國各省市皆存在審批及醫療市場封閉等隱性進入障礙,因此面對龐大的中國醫藥市場,規模較小的台灣生技醫藥業者,必須仰賴兩岸政府的協助,給予「特別的禮遇」,才能在最短時間內收到顯著的成效。
有關第六次江陳會所討論的醫藥議題,原先市場都預期可能會以兩岸健康食品認證、醫療器材簡化檢驗程序、新藥研發及藥品臨床實驗數據相互承認等項目為主,但根據兩岸媒體的報導,除後兩項可能保留之外,前面二項可能不在此次討論範圍之內,而新納入的議題則包括中草藥、傳染病通報,以及觀光醫療等。
江陳會開啟生醫方便門
就會議所討論的內容來看,相關議題對生技醫療類股的實質貢獻度並不高,但這樣的結果,其實有著相當大的宣示意義,代表台灣生技醫藥廠商進軍中國市場的障礙將逐步減輕,就算短期看不到效益,長期來看,中國八五○○億元人民幣的醫改商機,以及十二五計畫的生技醫療商機,台灣廠商都有機會成為主要受益者。
現階段,對台灣生技醫藥業者而言,是往外發展絕佳的時機。因為,除中國市場可能對台商大開方便之門,在美國推動經費高達九四○○億美元的醫療改革法案後,控制醫療費用支出的政策,將使全球醫藥業生態產生變化,由於強調醫療用品必需具備「價廉質優」的特色,此舉將有利於台灣積極尋求FDA和PIC/S認證的廠商長期的發展。
吃中國大餅獲利大幅跳升
IMS預估,二○一○年台灣的藥品市場規模約三七.七億美元,而中國藥品市場規模則約九六○億美元,大約是台灣的二五倍。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中國藥品市場規模每年至少以一五~二○%成長率增長,而台灣藥品市場規模則無太大變化。換句話說,兩者市場規模差距將逐漸拉大,而台廠只要能從中分到一○%,對台灣廠商而言,都將是「大補丸」。
若進一步從保健食品市場來看,雖市場規模未如此懸殊,但仍呈現數倍差距。二○○九年,台灣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約七五九億新台幣,中國保健食品市場規模約九一一億人民幣,僅次於美國,位居全球第二。預估二○一○年,台灣保健食品市場規模將成長至八四○新台幣,而中國將正式超越美國成為全球第一大保健食品消費國,市場規模將成長至一三○○億人民幣,為台灣七~八倍。
若單就目前市場盛傳的第六次江陳會協議內容來看,受惠個股可能包括從事動物試驗及代理實驗室試劑與耗材銷售業務的進階、壟斷台灣玻尿酸微整型市場的友華、提供醫療美容服務及儀器設備的佳醫、雷射近視手術服務業者大學光,頂級健診的訊聯等,其中具有籌碼優勢、本業獲利成長幅度突出的進階,可列為優先留意對象。
產業生態有利進階發展
就長線的角度而言,兩岸生技製藥業者之間的交流必定是越來越頻繁。第六次江陳會落實兩岸生技搭橋政策之後,後續會有更多的生技醫藥議題納入類似會議的討論範圍。而就現在兩岸生技醫療產業發展狀況深入分析,兩岸在西藥製劑、中草藥及低價醫材競爭大於合作。
換言之,中國市場若大舉開放,台灣或許在保健食品、原料藥、醫事服務及具技術門檻的醫療器材將較具競爭優勢,而即將到期的新藥或新劑型藥物開發則是各憑本事,類似東洋及美時這一類產品開發速度快的廠商,才有機會與中國醫藥業者合作,藉由策略結盟或授權分享獲利。
由於台灣在保健食品管理上有較完善的規範,加上保健食品食用安全性較低,因此外界普遍認為兩岸健康食品率先簽訂臨床認證及審查的合作協議機率較大,一旦雙方互相承認對方審核機制,將大幅縮減廠商進入中國市場搶食保健食品龐大商機的時間,包括景岳、葡萄王、中天等,都將是主要受益者,而若就投資風險考量,葡萄王會是較佳的投資標的。
保健食品、原料藥有優勢
中國原料藥的研發與製造在國際上占有重要的地位,目前中國有能力生產近一五○○種原料藥,年產量約五○萬公噸,是產量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原料藥生產國。二○○九年中國原料藥總產值達二四二.七一億美元,而根據中國海關統計,其中原料藥出口值約一一二.三億美元,稱得上是原料藥出口大國。
純就數字來看,一般人或許會以為台灣原料藥廠商不會是中國同業的對手,不過台灣原料藥廠商規模雖然比中國同業小,但產品品項與中國業者其實有相當大的出入,而即使產品有所重疊,但因為台廠品質較穩定,因而深受歐美藥廠青睞,客戶就算被中國同業挖走,最後還是都跑回來。
本期其它精彩當期文章延伸閱讀
◎封面故事:管他藍贏綠贏 選後就是要漲
◎焦點議題:KY美食掀起中收股比價效應
◎大中華分析:中國政府抗通膨造成股市壓力
◎特別報導:台灣面板廠站在轉折浪頭上
◎謝金河專欄:神州數碼上市也失靈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週刊》1597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