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觀察一堂二年級數學課,記錄如下(師代表老師,生代表學生):
師:你會看時鐘,你6點鐘起床,那5點鐘是在6點鐘以前還是以後啊?誰會回答。
生:以前。
師:你把這個句子完整的說出來。
生:(師也大聲唸)5點鐘在6點鐘以前。
師:好,大家說一遍。
生:(師與學生一起)5點鐘在6點鐘以前。
師:那7點鐘在6點鐘的前面還是後面?
生(部分):後面。
師:誰來回答?小莉。
莉:後面。
師:老師說完整的要怎麼說?
莉:(師也唸)7點鐘在6點鐘的後面。
師:她說7點鐘在6點鐘的後面,對不對?
生:對!
老師繼續以不同的時間點問學生,幾點在幾點之前或之後。大約10分鐘後……
師:那麼10點鐘的前面是?(停住等學生回答)
生(部分):11點鐘。
生(部分):9點鐘。
師:10點鐘的前面是?
生(大約五分之四):9點鐘。
師:9點鐘。9點鐘就在10點鐘的_____?
生(五分之四):前面。
生(五分之一):後面。
師:前面還是後面啊?
生(五分之四):前面。
師:還搞不清楚,要清楚啊,用頭腦想。
老師是對的,學生要「用頭腦想」,但這段以記憶為主的教導,只能稱訓練,不能算是教學。老師提出題目讓學生反覆練習,當錯誤發生,沒有進一步的說明與解釋,繼續練習。事實上,這節課一開始,老師也沒有說明為什麼5點鐘是在6點鐘以前。
訓練是要把一項技能練到精熟,可以不經思考直接反應。但是學科中有許多概念需要釐清,當概念不清楚,自動反應答對了,不等於學到(我猜學生混淆了之前和之後,是看到時針往前走,數字大的在前面,因此認為10點鐘的前面是11點鐘)。
「學到」是老師和父母都看重的事。在學校,老師以考試來檢查學生是否「學到」。學校常用大量題目讓學生練習,以幫助學生看到題目就能不經思考,下筆作答,得到高分。不過,依許多企業主的看法,學校所考的在業界不一定用得上。一方面可能是所學與業界所需不符合,更可能是所學「無法遷移」,無法學以致用。
「遷移」是將所學應用到新情境,是「學到」的進階版。遷移的原則是學生看到舊與新兩種情境中相似與相異處,找到兩種情境間可轉換的原則,把學會的能力與概念,經過修飾,轉移到新情境。若教室裡只提供練習,學生即使可以自動如機械般操作,他能以什麼為基礎來遷移?老師教到學生不會遷移,更相信自己必須一直教,形成一個不得不教的自我應驗預言(Self -fulfilling prophesy)。合理嗎?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1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