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開始關心年終領多少了嗎?去年這個時候,受到金融海嘯影響,減薪、無薪假、裁員的議題充斥在媒體版面,別說年終了,能有一份工作養家活口就值得慶幸。但經過一年的時間,現在我們看到、聽到的幾乎都是好消息:科技業者年終、分紅可望豐厚進帳,金融業也不遑多讓,有機會拿到20個月的大紅包,房仲業也傳出有上看15個月之消息,連政府也表示,軍公教可能考慮要加發年終,這些數字兜起來的畫面都是景氣繁榮的象徵,但是走入民間,你感受到春燕飛來的氣息了嗎?
也許你會搖頭,怎麼會這樣呢?主計處才剛公布,2010年GDP預估是9.98%的成長,創下近21年的新高,實屬不易。
所謂GDP,指的就是國內生產毛額(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也就是在本國疆域以內所有生產機構或單位的生產成果。 台灣的GDP成長,以行政院主計處所公布的數字看,從1962年以來,最高成長率在1978年的13.49%,從1970年到1980年幾乎都是兩位數的成長,也在當時寫下了台灣經濟奇蹟,再來就穩定在4~9不等的成長率,直到1986年才又見到兩位數的成長數字,然後在2001年、2009年看到了負成長,直到最近,才又看到接近兩位數的成長。
經濟是成長了,但我們要再看的是,誰貢獻了GDP?其中電子出口占了大多數,等於富者愈富,一般民眾根本感受不到經濟成長的熱度。當然,除了出口之外,例如陸客來台貢獻的消費也增加不少,但多集中在飯店等少數觀光業者,並非在一般民眾,所以普羅大眾還是感受不到成長的喜悅。
民眾感受不到景氣復甦,物價高漲是其一原因。統計1~10月累計物價指數,較同期漲幅最高的是大蒜,漲幅為61%,依次是火龍果(34.76%)、鯧魚(22.53%)、紅豆綠豆等其他乾豆(18.63%),而跌幅最大的是米酒(-28.92)、香蕉(-28.4)、可攜式電腦(-22.41)。
消費者物價指數就是我們常聽到的CPI(Consumer Price Indices, CPI),衡量一般家庭購買各項商品及服務之價格變動情形,是觀察總體經濟概況的重要指標。但因為貧富差距加大的關係,導致數字解讀會產生落差,因此行政院主計處預計在明年將消費者物價指數依三種不同所得別來編列,也許屆時更能清楚看出實際面貌。
我不是經濟學家,但是經濟與生活息息相關,這些數字實在不能忽略。
※理財周刊53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電子回神 多頭再起
◎封面故事>歐美消費季旺 台電子零組件出貨熱
◎全球理財觀>美元歐元幣值升貶 二次歐債風暴變數
◎產業追蹤>爾必達發行TDR 台斯達克見雛形
◎焦點人物>「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中國市場潛藏很多投資機會
◎企業名人堂>王品將上市 戴勝益要衝百億業績
◎贏家祕笈>嚴守支撐 靜待回檔再上漲的契機
◎每周發燒基金>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帶動 消費品相關基金看好
◎解碼房市>捷運加持 蘆洲房價從1字頭跳到4字頭
◎特別企畫>散戶投資策略 破除4大迷思
◎能量論台股>大盤仍要震盪整理 選股才是獲利關鍵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