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08年金融海嘯之前,政府各部會便計畫將台灣打造為金融中心,但在金融風暴襲擊下,打亂了步調,隨著總體經濟以及國際環境逐漸回復到海嘯前水準,如何吸引國際投資,打造台灣的籌資市場成為台版那斯達克,各部門開始積極推動。
截至11月底,台灣證券交易所今(2010)年核准30家公司上市,家數與往年差不多,但內容大不相同,今年核准公司包含回台第一上市,以及外國公司來台第二發行掛牌TDR(台灣存託憑證),而掛牌TDR家數高達11家,證交所強調,由於TDR具有投資外國企業,並分享公司經營成果的投資價值,加上TDR投資成本低於原始股票,因此,今年積極招攬外國公司來台發行TDR。
首宗日本企業來台掛牌
證交所表示,積極開放外國公司發行TDR,一來發行公司藉由台灣投資人的青睞,得以擴展籌資管道、壯大公司營運,提升國際能見度,而國內投資人透過投資TDR分享中國概念股、港股及星股經營成果,與發行公司共創資本市場多贏局面。
日本DRAM大廠爾必達(Elpida)向證交所申請發行TDR,預計最快明(2011)年初掛牌,爾必達本次發行TDR不超過2億單位,每單位表彰公司股份0.05股,募集金額約為32.4~36億元,爾必達將成為首宗日本企業來台上市,台灣資本市場國際化的重要里程碑。
爾必達為全球第三大DRAM廠,持有台灣瑞晶電子股權,並且是力晶(5346)、茂德(5387)、華邦電(2344)技術合作夥伴,為台灣DRAM廠技術母廠,爾必達希望透過發行TDR,與台灣資本市場進行連結,除了籌措新製程技術研發資金外,並建立與台灣上下游業者資本合作的先行平台。
據世界交易所聯合會(WFE)統計,去(2009)年那斯達克上市公司籌資總額為2341億美元,其中企業初次上市籌資(IPO)達157億美元,而去年香港交易所上市公司籌資總額約813億美元,其中IPO占314億美元,反觀台灣資本市場籌資功能自2002年以來逐漸下滑,由2002年總籌資金額132億美元,衰退至2008年的8.4億美元。
與國際級資本市場分庭抗禮
證交所強調,台灣資本市場必須具備跨境籌資功能,才能推升籌資總額維持相當水準,與國際級資本市場分庭抗禮,因此,近2年大力推動外國公司跨境掛牌,以活絡沉寂已久的國內資本市場。
副總統蕭萬長對於後ECFA時代,台灣資本市場吸引資金匯流充滿信心,計畫建構成為高科技以及創新產業的籌資平台,強調目前台灣在高科技產業具有競爭優勢,據世界經濟論壇(WEF)所統計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台灣的產業聚落排名全球第3,尤其在IT產業方面,擁有上、中、下游完整的產業鏈,可說是獨步全球。
蕭萬長強調,台灣要保持競爭力就必須倚重現有的優勢重點發展,因此政府將大力培植高科技以及創新科技產業,希望藉由台灣的資本市場,引進外國公司來台上市櫃,除了擴大資本市場規模外,也提供外國公司與國內企業合作的平台。
據櫃買中心數據顯示,我國高科技產業占上櫃總家數達72%,且在台灣證券市場上市公司中,科技電子產業占總市值比重已達5成以上,占總成交值的比重亦達6成以上。蕭萬長表示,不論是企業或是民間投資,均顯示國內對高科技產業具相當水準,因此,總統府財經諮詢小組建議行政院推動建構「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平台」,經總統馬英九指示行政院規劃,預計在2013年達到籌資2680億元目標,擴大我國資本市場。
星國詩肯柚木也將來台上櫃
除了證交所銜命擴大資本市場外,櫃買中心也成功招攬新加坡企業來台上櫃,詩肯柚木董事長林福勤表示,兩岸簽署ECFA後,新加坡媒體爭相報導,看好兩岸三地市場將更加活絡,當地媒體更認為台灣籌資市場地位將可望取代香港,因此,櫃買中心於星國舉辦的TDR說明會,成功吸引當地企業來台上櫃,詩肯柚木正籌畫來台掛牌,預計明年將成為上櫃新兵。
今年7月新加坡企業自費組團來台考察台灣櫃買市場,來台人數高達100人,遠超過櫃買中心的預期,林福勤笑稱,台灣籌資市場也發揮群聚效應,不僅吸引新加坡企業,也引來馬來西亞企業,看好台灣資本市場確實比亞洲其他國家更具籌資功能。
櫃買中心副總經理朱竹元表示,台灣櫃買市場與亞洲鄰近國家相較,具有高本益比、高周轉率、高殖利率等優勢,且其中不乏市值超過百億元的中大型企業,產業聚落已形成完整產業鏈,來台上櫃不僅增加籌資管道,更能提升知名度。
※理財周刊53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電子回神 多頭再起
◎封面故事>歐美消費季旺 台電子零組件出貨熱
◎全球理財觀>美元歐元幣值升貶 二次歐債風暴變數
◎產業追蹤>爾必達發行TDR 台斯達克見雛形
◎焦點人物>「歐洲股神」安東尼.波頓:中國市場潛藏很多投資機會
◎企業名人堂>王品將上市 戴勝益要衝百億業績
◎贏家祕笈>嚴守支撐 靜待回檔再上漲的契機
◎每周發燒基金>新興國家經濟成長帶動 消費品相關基金看好
◎解碼房市>捷運加持 蘆洲房價從1字頭跳到4字頭
◎特別企畫>散戶投資策略 破除4大迷思
◎能量論台股>大盤仍要震盪整理 選股才是獲利關鍵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3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