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少時讀書於養晦堂西偏一室』︰我年輕的時候在養晦堂西邊的一個房間讀書。『俛而讀,仰而思:思而弗得,輒起...』低著頭讀書,遇到問題就抬起頭來思考...『仰而思:思而弗得』,這樣的修辭就是『頂真』。」國文老師正在教九年級國文第六課劉蓉(習慣說)。老師一字一句唸著翻譯,學生低頭窣窣抄寫。下課前十分鐘,老師說:「把書闔上默背一遍...好,現在拿出半張測驗紙,半張就好,開始默寫『翻譯』。」
教室後面的布告欄,貼著一篇文章叮嚀這群明年即將上考場的學生:「多考試可以減輕考試壓力、多考試可以熟悉考試技巧」。
* * *
下午三點打掃時間,瀏海蓋住眉毛、一頭長髮的九年級女生,一邊把椅子搬到桌上,一邊喃喃背著手上的題庫:
1.中國山水一直到______才漸漸脫離人物畫而形成一門獨立畫科。(隋唐時代)
2.盛唐畫家______以工整細潤而華麗的手法,彩繪出大唐風光,是稱______。(李思訓、金碧山水)
3.五代過後,______加上______與______的變化,使山水畫的表現更豐富。(破墨、皴法、墨色)
4.______所作______描繪關、陜一帶的大山水,陡直的山峰聳立於畫面______,______構圖表現出山的氣勢與雄偉。(范寬、谿山行旅圖、中心、巨幅)
5.……
這張印滿題目的B4紙是什麼?
「下一節美術課要小考,這是老師給的題庫,」這名女生回答,還補上:「我最討厭上美術課!」
一紙貼在教室後面公布欄說明原因:「為提升學生藝文氣息,及因應未來免試升學成績計算,本校於本學年度起將於每學期第二次段考加考【藝文測驗】,範圍如下,美術……、音樂……」老師把告示上「免試升學」,用紅色簽字筆打了醒目的框框。
為了因應免試升學,現在各大教科書出版商,都已為學校和老師準備好藝術與人文科不同進度的測驗卷,以能「公平公正」的「計分」。
* * *
時間是國中段考剛考完的十月某個週三下午全校自習課。地點在台北市一所明星國中的教室裡。全校九年級正埋頭進行「複習考」,也就是模擬考。七、八年級多數的班級也都在考試,有的考歷史,「請按照次序,寫出括號內的朝代名稱,錯字全錯」。有的考國文,「陶淵明字______,詩______……(元亮、質樸自然)」。
七年級教室黑板上有七、八樣功課:考試、講義、默書、七點十五到校打掃等。每一名學生的課桌透明桌墊下,有段考成績單,包含全班每個人每一科的分數、班級排名、校排名。
「我每天光簽考卷,就要簽十幾張,怎麼才國一就這麼誇張?」一位七年級學生的家長如是抱怨。這個不補習的孩子,每天念書寫功課要到深夜十一、十二點才能上床。
這些片段不是特例,而是在台灣不同縣市、真實的國中校園現場。
免試入學,形成考試人生
雖然基測出題方向,已經大幅調整,不陷入各版本教科書的細節。試圖檢測「基本能力」,而非「記憶性細節」;但國中教學現場,卻還停留在二十年前的教學重點:強調精熟、記憶、反覆背誦搜尋引擎二十秒就可以找到的資訊。
「沒錯,我們正把國中生愈教愈笨!笨就算了,他們還愈來愈不快樂!」一位參與國中升學制度審議委員會的校長痛心的說。
今年開始試辦實施的免試入學,原本是希望為國中生開一扇窗,減輕考試壓力;沒想到因為要列計在校成績,又要強調「五育並重」,在家長分分計較的集體焦慮,與學校怕事的作風下,造就了藝能科、體育課全面筆試的新「需求」。
「藝能科也用填鴨考試來評分,真的是違背教育良知,這可能讓孩子一輩子痛恨美術或音樂的考試,是國民教育大危機!」一所完全中學的校長說。
在十五歲這個最能夠做夢、形塑自己未來的年紀,國中生最大的希望竟然只是卑微的「能到戶外上上課,不要考那麼多」。
※延伸閱讀:
‧周美青:穩賺不賠的文化投資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