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創建年代:清康熙61年(1722年)
二、古蹟等級:國定
三、建築類別:城廓
四、古蹟公告日期:民國74年8月19日
五、地理位置:高雄市左營區興隆段158-1號
六、古蹟沿革:清康熙23年(1684年)台灣納入清廷版圖,清廷重視左營的戰略地位,將鳳山縣治設在興隆庄(今左營舊城),但並未同意築城。直到康熙61年(1722年),朱一貴之亂平定之後,基於防衛的需要,鳳山知縣劉光泗設法於興隆庄興築了台灣第一座土城,並開東西南北4門。
由於清廷並未應允建城,故建城資金乃由官民自行負擔,在經費拮据下,土城僅一般土埆築成。清雍正12年(1734年)於城牆外加植刺竹;清乾隆25年(1760年)又於4城門增建砲台各一座。
清乾隆51年(1786年),因林爽文、莊大田叛亂事件,縣城被攻,地方官員乃決議將縣治遷往大竹橋庄埤頭街(今鳳山市)。然至清嘉慶10年(1805年)海盜蔡牽、吳淮泗又攻陷埤頭街,因此清廷官員再度奏請將縣城遷回興隆庄舊城。
清道光4年(1824年),在知府方傳穟倡議官民捐資、知縣杜紹祈督建下,於道光5年(1825年)7月15日動工,城垣俱用打鼓山石砌築,周圍1,000餘丈、城基3尺、城垣底寬1丈5尺、頂寬1丈3尺,上有雉堞1,468垛,每雉堞高5尺4寸,城垣牆基築水洞,以利排水,並設東門「鳳儀門」、西門「奠海門」、南門「啟文門」、北門「拱辰門」4門,城門上建城樓,高4丈2尺,並於四隅各築炮台,全部工程於道光6年(1826年)8月15日完成。惟自竣工直至清末,鳳山縣官民仕紳卻未再遷回興隆庄舊城(新築之石城),舊城則從此荒廢,終至坍塌。
鳳山縣舊城目前保留有東門、南門與北門。昔日東門為歇山重簷式建物,城門兩側留有牆垣數百公尺,惟城樓於日治末期倒塌,幸雉堞大多尚存,並保留城牆上馬道一處;西門則因日本後期擴建左營軍港,為蓋眷舍而將城牆剷除,由於年久之修,今日的西門已成廢墟;南門則是鳳山舊城中唯一留有城樓的城門,惟歇山式之城樓為民國58年(1969年)仿古重建,非原貌。
北門之形制、規格與東門相似,較為特殊處為門洞兩側有五彩灰質之門。(摘自《台灣國定古蹟》)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
友情推薦:蓮合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