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人力的未來優勢
機器人向來是科幻電影的熱門題材,也是人類未來生活藍圖中,相當重要的一份子。放眼明日生活,人型機械在功能、穩定性達到水準後,除了將替代我們進行更多勞力性的工作之外,也將成為日常生活中,不可獲缺的幫手。 早在1980年代,工業界便有十分廣泛的「機械人」應用,在各種生產線上擔任零配件裝配、高危險製作的崗位。不過,從現今觀念看來,這些作品大多無完整形體,功能也較為簡單,充其量僅能稱為機械手臂。 在目前真正具有人類形體,並具有多元功能的完整作品,首推由Honda推出的「Asimo」,它的設計源自於1986年,發展迄今已有長達24年的歷史,並歷經過大小共13次的進化。目前推出的機型,已具備上下樓梯、迂迴前進、繞圈奔跑等功能,並已經可以準確拿取物品、端捧茶盤、傳遞飲料、推動小餐車,已經有相當程度的實用性,除了在Honda總部擔任接待外,也出租給企業使用,甚至還曾經蒞臨台北車展與許多Asimo迷進行互動。
依照不同的細部需求,各種功能性的設計正在被全力開發,例如來自英國的Shadow Hand,就成功的利用擬人的關節、筋絡,搭配靈敏的壓力感應系統,製造出機械手掌,精密程度已經可以穩定的拿取雞蛋或進行書寫,相當先進。至於專注於人工智慧的Reem公司,則寫出了棋藝、文字跟語音辨識等程式,讓機器人也能成休閒伴侶。
假性互動的情感寄託
或許在看過電影之後,有人會擔心劇情常見的機械人的反叛狀況,是否會在真實世界上演?答案是否定的,因為機械人的程式皆為人類設定,故其中必定會置入完備的保護措施;另外,目前的人工智慧也僅能由日常生活中學習新事物,並無法產生新的思想,因此這種顧忌,是絕對可以去除的! 雖然全功能的機器人還相當稀少,不過現今已經量產的「類」機器人作品,其實已經相當普遍,不妨走一趟玩具店,可以發現許多琳琅滿目的電子寵物,都已經具有相當高的仿真性;這些作品當中也不乏人工智慧的結晶,除了能夠模仿、撒嬌外,甚至還可以彼此互動,令人嘖嘖稱奇。
這些玩具除了供小朋友遊樂外,其實有相當大的一部份買家是成人,特別是在都會區禁養寵物的環境中,更有許多人會轉而擁有電子寵物。 在過去,龐大的體積與複雜線路、驚人重量,是機器人的最大缺點,不過近來這些弱勢之處則隨著積體電路與軟體技術的設定,而有長足的改善;以Asimo為例,其身高目前已經成功的壓制在130公分,體重更是僅有54公斤,並不特別佔用空間。然而就現實面而言,造價高昂仍是機器人科技發展的最大瓶頸,動輒上看千萬元的軟硬體費用與後續維修所需,實非消費大眾所能負荷,如何有效降低成本,將決定機器人正式量產後的市場規模。
【完整內容請見《君子雜誌》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