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這間書屋建蓋完成不久,正巧詩人亞弦老師應邀來彰化縣文化局演講,順道來我家小住,正巧有位年輕記者好友來找我,把握時機寫了一篇報導,並附上我和亞弦老師在書屋前、樹蔭下喝茶聊天的照片,看起來十分洽意,隨即引來幾家電視媒體的興趣,也來採訪,從此名聲遠播,經常有熟識或根本不認識的陌生人前來「參觀」。
我一向本就很好客,當然很歡迎。然而媒體報導難免言過其實,畫面常會產生幻覺的美感。剛開始接待客人,確實熱心帶領、介紹,「導覽」多次之後,一再重複相同台詞,逐漸覺得其實很普通、沒有想像中那樣好,就像「野人獻曝」,有些不好意思。尤其是對很多不辭舟車勞頓、「慕名」前來的遠客,總有欺世盜名之感。
走遍台灣各地,目前有這樣一間大規格的家庭書屋,確實很特殊。但我看過不少外國作家「故居」圖文並茂的介紹,那種寬敞、氣派、自然散發的濃濃人文氣息,我的書屋實在遠遠不能相比。
我愛書,一輩子最奢侈的娛樂費,便是買書;但絕對無意當收藏家。自知沒有能力,也沒有多大興趣。
我建造書屋絕無絲毫「愛現」之意,不是要開放給人參觀,純粹只是為了存書可以得到妥善照顧;同時便於拿取、閱讀。外在的秩序,應該有助於內在思緒的整理。
然後,最大的心願是,很多存書剛買時,只隨手草草翻閱過去就上架,一直擱在那裡,找不到時間閱讀。希望在不必為生活勞碌的晚年,趁著體力、眼力還未衰退,腦筋還算清楚,對人世的熱情還未冷卻,趕緊多閱讀、多充實自己,或許在生命體悟、文學修為,還有些長進的機會。
其實,我當然明白生也有涯、學也無涯的道理;書海浩瀚,所知有限,只是盡量罷了。
以往多數讀書人一輩子的心愛藏書,大都在過世後,由其家屬隨意處置,最好的歸宿是捐給公家機構,不過,任其四處流落、甚至論斤賣給「古物商」的命運,尤其是沒沒無聞的愛書人,仍是最普遍的「常態」。近年來不少學者、作家,興起了捐書的風氣,主動將藏書捐給各自屬意的公家機構圖書館。
我的存書既捨不得丟棄,又不願捐出去,想要自己建蓋一間大型家庭書屋,妥善安置所有存書,最大因素,這裡是我們世代安身立命的家園,我的子孫也都喜歡住在這裡。而且,又有足夠的空間。
其次,不只是我,我們全家都喜歡讀書。
我們三個子女年幼時,母親對我們的管教很嚴格,每天吃過晚飯不久,她就把大門關起來,不准我們去逛街遊蕩,也不准我們看電視。
還好吾妻學生時代本就是很有文學氣質的「文藝少女」,因此在寧靜的鄉間夜晚,一起看書,成為子女成長歲月中,最佳「娛樂」,自然而然培養了閱讀的興趣和習慣。「我的」書屋,也是全家共用、共同閱讀的天地。
有朋友問我,蓋這間書屋的「夢想」做了多久才實踐?我要坦誠說,直到決定蓋的時候,這個夢想才開始浮現、萌芽。
我的兄弟姊妹都出外打拚,各自在異鄉、異國建立新家。唯獨我最好命,陪母親守住舊家園。感激他們將這份家園無條件讓給我和弟弟。
有些朋友印象中,我們家是富農地主,事實上,我們家也曾數度遭逢經濟風暴,瀕臨破產,幸蒙祖先保庇,在安定年代中、平順的生活中,幾代人勤勞打拚,還有親友協助,才得以撐住、安然度過。
我自己稍作回顧,從七○年代返鄉教書、結婚之初、訂製了第一座書櫃;八○年代蓋了第一間書房;21世紀初,占據西廂房,再到2010年建蓋這一間書屋,整整四十年歲月,一個愛書、愛讀書的家庭,隨著社會的「進步」而與時俱進,每個階段逐步改善居家環境。
無論如何,有這樣一間雖不豪華,卻十分寬敞,高大樹蔭圍繞下,無需擔心暑熱之氣的書屋,舒適而清涼,畢竟是許多讀書人夢寐以求的想望,坐擁書城的幸福,此之謂矣!
有朋友建議,這麼正式又特別的書屋,總該取個什麼堂、什麼樓、什麼齋之類的「雅名」,我總是不置可否,我想就直接稱為鄉間書屋吧,就是給書住的房子。
◎作者簡介
吳晟
本名吳勝雄。1944年出生,台灣彰化人,屏東農專畜牧科畢業,擔任溪州國中生物科教師。教職之餘為自耕農,親身從事農田工作,並致力詩和散文的寫作。2000年2月從溪州國中退休,專事耕讀。作品有詩集《飄搖裡》、《吾鄉印象》、《向孩子說》、《吳晟詩選》;散文集《農婦》、《店仔頭》、《無悔》、《不如相忘》、《一首詩一個故事》、《筆記濁水溪》等。
※延伸閱讀:
‧給書住的房子 (一)
‧給書住的房子 (二)
‧給書住的房子 (三)
【完整內容請見《聯合文學》十二月號314期;訂閱聯合文學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