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多月前,收到 Design for Change(簡稱DfC)「孩子行動‧世界大不同」台灣分會的邀約,希望我和國際總會的發起人,也就是來自印度河濱小學(Riverside School)的校長吉蘭‧貝兒‧瑟西(Kiran Bir Sethi)女士,一同出席座談。
答允這項邀約之前,我看了好幾次瑟西校長在網站上的精采演講,同時思索著我所能分享的北歐經驗值。除了提供聽眾一些北歐教育理念與環境,更希望能提出芬蘭主動邀請孩子們參與改變、創新周邊教育環境的實證。
我一直想找機會與大家分享的,就是以下這兩個實例。
赫爾辛基市政府教育處(Department of Education)與青年處(Department of Youth),在近幾年設立了一個名為「青年學子之聲」(The Voice of the Young in Helsinki)的計畫,以取代一九九八年設立的青年會(Youth Council),讓更多青年學子為校園環境發聲,並參與市府有關教育的預算決策。
這項以學校為單位的組織計畫,希望所有學生都有興趣參與行動與發表建議,共同思索自身的校園環境裡可再改善之處。例如:增加學校圖書館的書報雜誌、更換全新的置物櫃、添購運動和遊戲的設備等。希望透過孩子的眼光、思考,傾聽孩子的心聲,來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再透過學校師生之間的民主議決程序,讓孩子們匯聚起來的想法,能獲得真正的落實。
讓學子自行決議預算用途
「青年學子之聲」計畫,沒有成為流於形式的老師講、學生聽的「大拜拜」集會,而是由各校學生代表先彙集意見,並經過各個不同座談會的討論達到共識。投票表決實際建議後,向市府提案。官員與決策者就和學生代表們共同協商,傾聽孩子的需求,才會在每年三月的市長年度會議中,進行最終決議。
赫爾辛基市府就如此規劃出部分的硬體教育經費預算,由學子們自行決議如何協助學校環境內部做更佳的改善。他們認為,邀請各級學校的孩子參與,是落實了憲法的基本人權。因為青年學子本來就是市民的一分子,他們的聲音與想法也必須要被聽見,並且要提供他們參與決策的管道與機制。
二○○七年,赫爾辛基市府官員碧雅(Piia)在市府大廳曾跟我說:「您知道我們的學生最後將那筆約略六千歐元的預算,用於何處?他們覺得校園的迴廊裡,需要增添一批沙發,供大家休憩使用。」我聽了不禁會心一笑,心想,孩子的需求與設想,好像總會與大人所想像的圖書或學校用品等,有點出入。我更好奇的問:「那批添購的長沙發,又該如何因應上百位孩子的使用呢?」
其實,我真是多問了。因為孩子們在決定的同時,也進一步討論了如何制訂出大家輪流使用的規範,好讓各級學生都平等享用。這應該就是這筆預算「下放」給學生決定之後的無形成果,以及最真切的民主教育吧!
一個由孩子參與主導的民主規範與學習教育機制,就此應運而生。
赫爾辛基市府教育處人士認為:民主的學習,本來就要伴隨著能夠實際操作的機制。只有透過討論、溝通和協商,達成多數人的共識後,決議才會真正落實。在民主法治相當成熟的北歐,這些青年學子親身參與的民主教育,讓我們看到「民主化」是需要時間學習與引導的過程。各級學校的教育現場,正是讓孩子摸索、認知與付諸實行的好所在。這也是學校教育培養民主規範的最基本職責。
改造環境,三歲孩子也能有貢獻
另一則故事,是赫爾辛基市西南方有一座即將於二○一二年遷移而空置的造船廠房。二○○六年,市政府決定將其改造開發(區域名稱為Hernesaari),此項提案邀請了上百位學童及青年學子共同參與。當時這項創舉獲得相當多的好評,因為它讓更多的市民有機會集思廣益之外,還透過不同年齡層的多元視角,激發出更多的興趣和腦力來改造自己的環境。
參與的學童,從三歲到十八歲都有,他們來自芬蘭的 ARKKI 建築與設計學苑。ARKKI 的設計課程,屬於課後自由參與的活動,不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所謂「資優」課程。任何對於建築結構、模型、堆高塔等有興趣的孩子,都可以報名參加。因此,這學苑並非只在培訓未來的專業建築人員,而是希望啟發更多孩子對於周圍環境的認識、關注與動腦改變。
※延伸閱讀:
‧李偉文:玩社團,練習「無中生有」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0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