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股票,賺報酬;買債券,降風險」是台灣債券基金投資人很普及的觀念,但實際上,他們真的了解各商品的風險屬性嗎?又真的是以風險為考量嗎?
最新調查顯示,有超過52.5%的受訪者,是以「報酬率」做為挑選債券基金的標準,但同時也有58.2%的投資人,以為所有債券基金都是風險低的產品。
這是台灣第一份專門針對500位債券基金投資人(其中400位已投資、100位有意願投資)投資行為與態度的年度調查,由美國以風險管理見長的駿利資產管理集團委託觀點市場研究公司執行,調查對象涵蓋大台北、大高雄的債券基金投資人,今年是第2次進行。
投資組合轉向股債兼備
規避風險卻適得其反
駿利亞太區高級市場推廣董事趙博文表示,2年前,金融海嘯吞蝕掉許多人的財產,在風險意識提高下,投資組合不再偏食「股」,轉而是「股債兼備」。
台灣投資債券基金的人數,從2009年1月的1萬人左右,增加為2010年9月的3萬人;而同期間債券基金的規模成長更是驚人,從4,141億元,驟增至1兆1,100億元。
這麼大筆資金,大都流向風險較高的類別,其中高收益債基金的規模就暴增了2.8倍,新興市場債則成長達2倍,這兩類基金,都被視為投資風險較高的商品。
調查結果反映出,投資人投資債券基金的目的與產品選擇相互矛盾,在這情況下,不但影響投資結果,還讓自己的資產曝露在更大的損失風險裡。
調查發現1》對商品了解程度「自我感覺良好」
當問到「你是否了解債券基金的風險屬性」時,在已進場投資債券基金的400位受訪者中,有高達69.2%的人自認「了解」。
而趙博文發現,台灣投資人的「自我感覺良好」,總是隨市場熱度走。因為據去年的調查結果,在發生金融海嘯前,全球股債市齊揚,台灣投資人中有高達75.4%的人,自認了解債券基金的風險屬性;但在海嘯過後,還自認了解的受訪者就驟降到59.4%。
如今,隨著海嘯遠離、投資市場回溫,台灣投資人對商品了解的自信又回來了。只是,擁有正確觀念的人似乎沒有增加。
因為,問到投資人是否同意「所有債券基金特性都相同,都是低風險的產品」?竟只有18.5%表示不同意。「這代表,大部分的人觀念並不正確。」趙博文說。
ING安泰投顧協理吳麗真表示,債券型基金並非是完全沒有風險的,而會因類型差異,風險高低差很多,若投資人不夠了解、分不清楚,很容易選錯標的,甚至帶來資產損失。
調查發現2》想追求穩定報酬率,卻挑高風險標的
在詢問已投資債券基金的受訪者,當初為何要投資債券基金?前3大原因是:「配息穩定」有51.2%、「可保本」占50.8%,以及「風險較低」為46%。
可是,問到受訪者會如何挑選債券基金時,有52.5%的人以報酬率為考量標準;而再進一步詢問他們,實際買的是哪些債券基金時,竟都是風險性偏高的新興市場債、高收益債等商品。明顯與原本投資是為「保本」、「風險較低」等目的相違背。
調查發現3》採定期定額投資人數持續增加
在投資方式上,似乎也有問題。根據調查統計,在受訪投資人當中,只有25.3%是單筆買進債券基金,竟有高達68.5%的人,是用定期定額的方式投資,而且令吳麗真意外的是,用定期定額方式投資的人是在增加的。
「以定期定額來說,其實比較適合運用在股票基金的操作,因為這是為了要攤平成本、分散風險。」吳麗真說,但就大部分的債券基金來看,尤其是公債型基金,其淨值普遍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定期定額投資,其實並沒有實質的效果,這樣的操作不太具有意義。
不過,吳麗真也指出,對於受景氣影響大、波動與股票接近的高收益債基金,如果投資人想降低波動風險,是可以採取定期定額的方式操作。另外,對經濟能力有限的年輕投資人來說,這也不失為一種階段性的投資法。
調查發現4》正確投資認知,高雄人略勝台北人
台北是金融重鎮,但在投資觀念和行為上,台北投資人卻不如高雄人。先從認知來看,在台北投資人當中,有高達71%,自認了解債券基金風險屬性,高雄投資人較低,為65%。
接著用「所有債券基金都是風險低的商品」一題,來判斷投資人的觀念是否正確,結果有61%的台北投資人,誤以為所有債券基金的風險都一樣低,而觀念錯誤的高雄投資人只有52%。再從選擇債券基金的原因來看,台北投資人主要是為了保本、穩定配息,但高雄投資人是為了分散投資組合、降低風險。
結果,在實際投資的債券標的上,台北投資人是以新興市場債為主,高雄投資人則在新興市場債之外,也有布局政府公債、美國高收益債等商品的人較多。「相對來看,台北投資人對債券基金的正確認知不夠,投資行為風險偏高;但高雄投資人不但觀念較正確,也會真正做到分散風險的配置。」趙博文說。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Smart智富》12月號 第148期;訂閱Smart智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