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孩子來自不的家庭,就算是在同一個家庭出生、長大的雙胞胎也不全然相同。孩子不是經過機器壓模製造出來的東西,不能要求每個人都一模一樣。雖然氣質是天生的,但仍然會適應環境的改變,而如何了解孩子的氣質,才能順著孩子的個性「因材施教」,父母本身的氣質及教養方式是關鍵,了解每個孩子的原型為何,才能順著原型加以雕塑、修飾、導正,讓每個孩子都能有完整的發展。氣質是指一個人天生下來對內、對外刺激的反應方式,是天生的一種行為模式,無所謂有什麼好、壞之分,而是在教養上是找出適合親子互動的模式。目前國內外均將寶寶的氣質分成九個向度。
活動量 精力旺盛
活動量是指一天24小時當中,幼兒表現出來的所有動作之頻率和速度,也等於是個體消耗在動作上的能量。活動量大的孩子整天動來動去,喜歡跑跳,精力充沛,坐不住,所需睡眠時間較少,即使睡著了也翻來覆去,在床上進行翻涼。而活動量小的幼兒就喜歡靜態的活動,對於戶外活動較不感興趣,即便出了門也喜歡靜靜的看風景,同時所需睡眠時間較長。
*活動量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整天動個不停,睡眠時間也較短,精力充沛,好像體力永遠用不完似的,但相對的也較無危機意識,家長應更加注意遊戲時的意外發生。但可以規劃每天固定的時間運動,約20至30分鐘,讓精力得以發洩。也需轉換活動方式,在動態活動之後配合靜態活動進行,幫助孩子培養靜下來的習慣。還要培養規律性,因為好動的孩子相對來說也比較難控制。但家長需包容活動量高的孩子並不是故意坐不住的,以鼓勵代替指責,如果孩子能乖乖靜下來吃飯,家長應把握機會加以讚揚。也應避免提供可樂、蛋糕等甜食,這會讓孩子更加興奮。
*活動量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並不是說活動量低的孩子就等於好帶,雖然靜靜的不會失控般跑跳,也較不需擔心安全疑慮,但活動量太低的幼兒容易造成動力低弱,處世態度也較為消極,很可能只喜歡貼在電腦前以致近視。對於活動量低的孩子,父母應多鼓勵進行動態的活動。最好建立固定的戶外活動時間,在家長的陪同下,動能和親子關係都能同步升級。
規律性 輕鬆帶
規律性是指幼兒的活動在時間上有如鬧鐘般的準確,諸如:吃飯、睡覺、起床,不只時間固定,量也一致。反之,則一點準頭都沒有,父母永遠無法預測他下一步會做什麼。
*規律性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時間到就自己吃飯睡覺,像行軍般按表操課,凡事依計劃進行。規律性高的孩子對父母來說容易管教,只需協助孩子把時間規劃好,孩子就會自動自發地完成,所以時間上和活動上的安排需多費心。但若是在排定時間上臨時有變動,家長要提前告知孩子,讓其有心理準備,才不致於影響情緒。
*規律性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這樣的孩子不按牌理出牌,毫無章法可言,家長總是猜不透他的下一步是什麼。應養成規律的坐息,該吃飯就吃,該睡覺就睡,家長的規範和鼓勵有助培養定時定量的做事準則和生活上的規律。若幼子能依照時間完成排定的事項,就家長就要給予鼓勵。
趨避性 初體驗的反應
初次面對新事物時,孩子所表現出來的態度是為趨避性。如:剛到一個沒去過的地方、嘗試沒吃過的食物、看到陌生人、第一次體驗的事物,孩子反應是接受或是退縮,也能說明孩子是外向或內向的個性。
*外向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趨避性高的孩子相對來說較大方且不怕生又容易接近,但家長需注意的是,應加強教導孩子如何分辨危險,建立危機意識,必要時也應給孩子適當的限制,如:不要和不認識的人單獨接觸,也不能隨便給別人住家的電話和地址;若到戶外,也應事先提醒孩子要遠離危險區域,只能在家長的視線範圍內玩耍,超過的話容易發生危險,且告知孩子如果爸媽看不到他在哪裡會很擔心。
*內向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常見的是,在電梯裡、路上遇到認識的人,孩子都不主動打招呼,如果對方主動
接觸,孩子會跑到爸媽身後躲起來。如遇此情形,家長應避免責罵,同時更需要耐著性子鼓勵孩子要有禮貌的回應,並且提高孩子跟不熟識者的接觸機會,只要孩子要表現,都要給予讚賞。
適應性 快慢由你決定
孩子經過趨避反應之後接下來的適應情形。能接受新事物刺激的孩子不見得適應性就高,反而有適應性問題者反而較多;相對的,有些孩子內向害羞,但卻適應力卻很好。
*適應力高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無論什麼樣的環境對他都沒有太大的問題也容易接收,父母需協助過濾孩子接觸的事物,如:日常生活所及的居住環境、鄰居、電視節目、幼兒書籍也要加強把關,以免孩子不分好壞、全部接受。
*適應力低的孩子 家長這樣做
適應力低的孩子,家長更要付出耐心來等待,盡可能避免在孩子面前誇獎別人家孩子的優點,這樣會打擊孩子的自信心。同時,當孩子熟悉的環境有所變動時,也應提前告之孩子,如:轉學,讓他有心理準備的時間,再給予足夠的時間練習、認識新的環境就會慢慢改善。
※延伸閱讀:
‧父母必知的九大氣質(下)
【更多內容請見2010年12號媽咪寶貝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