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個人過去一句關於妳的無心評論,很有可能對妳帶來深遠的影響。心理學專家說,不管我們承不承認,我們都會根據他人所言,形成對自己的既定印象。這些言論可能只是小事,偶爾影響我們的心情;也可能是大事,整個改變我們生活的方向。不論它們的真實度如何,這些想法都會深植在我們心中,變成自我形象根深蒂固的一部分,讓我們深信不疑。這些想法也會阻礙我們發展自己的潛能,這樣的行為真是大錯特錯。
如果某個親戚曾經說:「妳的姊姊很風趣。」讓妳從此不敢參加派對;或者,妳高中時的約會對象說妳過度情緒化,讓妳從此將情緒往肚子裡吞。妳都應該把這些屁話當成無稽之談,讓它隨風而逝。這樣一來,妳就可以做自己,從事任何自己想做的事情,而無須擔心心裡的負擔會將妳拉回原點。
語言的重量
我們總會一直聽到別人對我們的評語--不論是正面,還是負面。大多數的評論我們聽聽就忘了,但有些會留在心頭。專家說,那些讓我們難以忘懷的評論通常符合四大要點的其中之一:第一,這句話是在我們高度敏感而脆弱的時機說的,例如,青少年階段的尷尬時期,或是大學第一年的不確定期。紐約的心理學家說,關於我們人格或能力的特定評論會緊跟著我們,因為這段時期是我們形塑自我認同的時候,因此特別沒有安全感。如果有人在這個時候說我們是什麼樣的人,我們就會傾向相信他們所說的,因為我們對自己還沒有確定感。第二個要素是:發表評論的人是誰。心理學家說,我們小時候,最容易被父母及受我們尊重的長輩所說的話影響;青少年時期,我們的朋友,或其他年齡相仿的同儕所說的話份量加重;到了二、三十歲,同事對妳的指指點點,比媽媽的批評更讓妳緊張兮兮。
評論針對的是不是我們很重視的部分,也會提高或降低受影響的程度。專家說,我們對自己有很多既定想法,像是樣貌、學習能力、社交能力、運動能力等。我們自己最認同的部分,通常對他人的反應也較敏感,而其他部分的評論,對我們則不具什麼影響。所以,一名好勝心很強的游泳選手會很介意教練說她不夠努力,但如果批評她不擅長公開演講,她則不以為意。
最後,有些評論之所以揮之不去,是因為某部分的自己也相信了。專家說,我們對自己已經產生質疑了,經過別人的「證實」,在我們心中就成為「事實」。這就發生在現年34歲的愛莉絲身上。她大一時,一名男性朋友說她愛亂放電。她說道:「我以為自己很外向,但我內心的某個部分卻擔心自己可能給男生錯誤的印象。」到後來,每當她和男生互動的時候,必須時時檢視自己;或是她必須刻意自我壓抑,男人必須花好幾個月的時間才能知道她是否喜歡他。
當妳將這些評論一一拆解,仔細想通為何這些評論對妳影響之大,妳向前邁進的機率就越大。專家說,有時候,我們可以調整自己的心態;但是,有些時候,我們就必須「親身」面對這些不再正確、或從來都不正確的評語。
我們很多的不安全感都沒有事實基礎。好吧,就算是最糟糕的情況:妳沒有張惠妹的天籟美聲,照片中的妳也不是美若天仙,那又如何?要知道,沒有人是完美的,但在很多方面,妳都做得很棒,並時時提醒自己這一點。專家說,知道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不安全感和弱點是很重要的事。這些事情的確有能力影響妳的生活--前提是,妳放任它們影響妳。
【完整內容請見《COSMOPOLITAN柯夢波丹》1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