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床案例
案例一:
林小姐第二胎懷孕38週,上班前突然大量腥味的水從內褲沿著大腿流下,家人緊急送醫,醫生檢查後告知是足月破水,要住院待產。
案例二:
王小姐懷孕27週,旅遊回來突然有腥味的水從內褲沿著大腿流下,家人緊急送急診,醫生檢查後告知是破水,而且是早期破水,要住院安胎。
早產破水vs.足月破水
什麼是「早期破水」?
期破水分兩種:
妊娠37週前的破水:稱為早產之早期破水。
足月的早期破水:是正常生理上漸進性的羊膜衰弱化,發生在妊娠37週後。
什麼是「高位破水」?
羊膜破的地方離子宮頸較遠,可能在子宮底(頂部)的附近,稱為「高位破水」。其陰道流出的羊水量較少,所以整體羊水量可能是足夠的。
為何會「早期破水」?
引起早期破水的可能病理原因包括:
羊膜內感染:是已知早期破水的常見因素。
其他相關因素:低社經地位、第二或第三孕期出血、產婦BMI<19、結締組織異常(如:Ehlers-Danlos syndrome)、子宮頸錐狀切除(conization)或環紮術、妊娠時患有肺部疾病、子宮過度膨脹、銅或維他命C的營養缺乏、抽菸等。
羊膜穿刺術檢查:也被認為與早期破水有關,但需要做時仍有其必要性。
過去曾經有早期破水的孕婦:也有較高的機會再次發生早期破水。然而大部份的早期破水多半發生在沒有危險因子的孕婦身上。
是「破水」還是「漏尿」?
可經由目視到液體經由子宮頸流出來加以證實。如果還是無法確診,可再進一步測試陰道壁或是陰道後穹窿積液的酸鹼值。陰道分泌物的酸鹼值通常為4.5〜6.0,而羊水的酸鹼值通常是7.1〜7.3。但當分泌物混合著血液、精液,或是有細菌性陰道炎時,容易產生偽陽性。相對來說,長時間羊水滲漏或剩餘羊水過少,則可能導致偽陰性。
陰道後穹窿積液抹片可提供額外的資訊,抹片乾燥後在顯微鏡下看到樹枝狀或羊齒狀的結晶(Crystallization phenomenon),則表示可能有破水,稱為「羊齒狀結晶試驗」(Ferning test)。
經由超音波評估羊水量,可證實羊水過少,但是不能診斷破水。當病史或理學檢查不明時,可經由超音波導引經腹部灌注藍色染料後,觀察到陰道流出藍色液體,來明確的診斷破水(目前已少被臨床上應用)。
「早期破水」的危險性?
早期破水存活胎兒的預後取決於懷孕週數、感染的狀態、潛伏期的長度,以及其他母親與胎兒的併發症。主要是早產之早期破水較有危險性:
◎併發症:
第二孕期、胎兒「可存活時期之前」早期破水後的重大母體併發症,包括:羊膜內感染、子宮內膜炎、早期胎盤剝離、滯留性胎盤及產後出血。母親的敗血症是少見但嚴重的併發症,發生率將近1%。
長時間的羊水過少也是導致子宮內胎兒畸形的相關因素之一,包括臉部異常(例如低位耳及內眥贅皮)、四肢攣縮及其他姿態的異常。
◎懷孕16〜28週的早期破水:
死產的機率增為3.8〜22%。死產率的增加可以用臍帶對壓擠之敏感度增加,及胎兒對缺氧及子宮內感染的敏感度增加來解釋。
◎懷孕24〜26週的早期破水:
胎兒存活率將近57%。一篇近來的系統性回顧文獻指出,對於胎兒「可存活時期之前」(before viability)的早期破水,經過期望療法後的周產期存活率大約是21%。
少部份胎兒在「無法存活時期」的早期破水,會有延長的潛伏期。在一篇評估第二孕期胎膜早破的回顧文獻中,平均潛伏期為10.6〜21.5天,其中有57%的個案在破水後一週內生產,有22%可繼續懷孕一個月或以上。
◎懷孕30〜36週的早期破水:導致死產的機率為0〜2%。
「破水」後多久一定要生?
有文獻指出,早期破水過久,對孕婦及胎兒都會提高其併發症。早產之早期破水除了有羊膜內感染、子宮內膜炎的危險外,長時間的羊水過少也是導致子宮內胎兒畸形的原因。
足月的早期破水時間超過24小時後,有學者指出其羊膜內感染造成羊膜絨毛膜炎的機會是升高的。至於破水時間超過24小時後是否一定要讓小孩出生,要讓妳的醫師根據臨床情況來判斷與決定。
早期破水和早產息息相關
所以要防止早產的發生。早產除了和父母的營養狀況與教育程度有關,良好的產科醫護照顧,確實是重要的一環;而早產兒併發症的減少,更有賴於產科與新生兒科醫師的共同努力。以下幾點可做為防止早產的參考: ◎篩選出較有可能早產之高危險孕婦:教育孕婦自行注意早產跡象,或以手掌觸覺子宮變硬收縮的現象,每小時不得超過5次。
◎儘量臥床休息:目前並無有效之早產預防方法,但減少活動、儘量臥床休息可使子宮收縮緩解,是最簡易、經濟的辦法。如仍有持續之早產跡象,則應立刻到醫院就診。
◎選擇醫院:在早產兒出生前,儘量將孕婦轉送至有新生兒加護中心的醫院。如果等到早產兒出生再轉送,在轉送過程中,容易造成早產兒體溫降低、呼吸窘迫、缺氧等現象,會造成許多後遺症。
◎盡量安胎,維持正常的懷孕週數:儘量延長胎兒在子宮內生活的時間,給予妥善安胎,並處理早期破水的問題。
許德耀
學歷
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
美國耶魯大學遺傳醫學研究員
現任
高雄長庚醫院婦產部副部主任
長庚大學助理教授
中華民國周產期醫學會理事長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1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