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心裡常常會有「我給外界什麼、我又得到什麼」這種想法,那你的輸入和輸出已經失衡。
如果你腦中常浮現這些話,大概就是母愛透支了:「都沒有人對我這麼用心,為什麼老是要我對別人這麼用心?」、「為什麼大家都期待我儘量配合,卻從來沒有人體諒我、配合我?」、「為什麼大家都要我付出,我又得到過什麼?」
當你心裡常常會有「我給外界什麼、我又得到什麼」這種想法,那你的輸入和輸出已經失衡。我建議:第一,手邊準備一張表,最好是行事曆,上面有週一到週日、幾點到幾點的表格;第二,把一週內幾點起床、幾點做什麼事全部記錄下來;第三,拿枝不同顏色的筆,把那些「不做也不會怎麼樣」的事情劃掉。這時候你會發現,如果過去一週內所做的每件事情都是「不能不做的」,那你就透支了。
正常的心理狀態,應該是在你的時間規劃中要有三分之一或一半,去做那種你「不做也不會怎麼樣,但是你選擇去做、做了很高興」的事。以我過去一週來說,我可以劃掉不做的事包括:跟同事唱KTV、去一趟百貨公司。這些事情不做也不會怎麼樣,表示我的生活裡有足夠的時間。可是,如果你的時間表是拜訪客戶、帶小孩上幼稚園、陪婆婆吃飯、取回老公的乾洗衣物、洗浴室、換窗簾,你覺得對這些事情有責任,不做就不行;而你一整週居然沒有三分之一到一半的時間,去做由自己決定的事情,那麼你的生活就不對了,這表示你的生活都在「應付責任」。有些人不會去聊內心有沒有感覺透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感覺。這些人就要透過時間的方式來檢視自己,是不是已經被逼到太緊繃了。
自我檢視過後的下一步,是做一些排序。在這些不能不做的事情裡,一定還是有順序,例如:講故事給孩子聽,這非常重要,但是不是一定由你來講呢?可不可以有時候聽CD,有時候由爸爸講呢?講故事和你身體愈來愈肥胖,醫生建議你每週要運動3小時這件事比起來,哪一個比較重要?如果你堅持要自己講故事給孩子聽,你就無法在睡前這段時間做瑜伽或仰臥起坐。這時候我會問:「你覺得你的肥胖和做運動比較重要,還是你一定要陪小孩入睡比較重要?你要去排一個順序。」
大多數媽媽會覺得為孩子講故事比較重要。但故事可以偶爾請爸爸講或放CD;而你為了肥胖要做運動、瑜伽,卻不是爸爸能替代的。如果你把自己排在前面:「我認為我很肥胖、有健康的問題,睡前做運動很重要;甚至我睡前需要冥想,沒有人可以替我冥想,所以我必須放手,把其他事情交由伴侶去做。」當排序排出來後,請你想辦法把可以割捨的事情假手他人。這樣的基本改變,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就從這裡開始。
【完整內容請見《親子天下》2011年1-2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