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水扁執政8 年的中國政策雖有缺失,但如能拋開情緒或偏見,在既有基礎上發展新的中國政策,才能發展出一套足以贏得台灣內部信心而用來以小搏大的中國政策。
在實質上,中國一直是攸關著台灣生存與發展的關鍵因素。作為生於斯的政黨,民進黨如何擘劃中國政策不僅關係著台灣人的未來,對於中國以及亞太秩序,也會有一定程度的影響。然不管就其意理、利益或權力,民進黨與中國共產黨,都存在著難解之結。如果和平發展仍是主流秩序,那麼,當前民進黨需要的應是能較佳地「管理」而非「解決」兩岸矛盾的中國政策。
激進與務實 台獨有兩種
縱使民進黨內部一直有著「激進台獨」與「務實台獨」之分,對中共而言,並無本質差異。(攝影/林敬原)
在起點上,民進黨與中共之間已注定存在著永遠無法跨越的鴻溝。1986 年11 月民進黨一中全會通過「臺灣前途應於臺灣全體住民自決」的主張。這與中共視台灣為中國內政議題的主張無法相容。1991 年10 月民進黨召開五全會,在黨綱中增列「建立主權獨立自主的臺灣共和國」。這個歷史基礎成為至今中共仍拒絕與民進黨正式對話的口實。縱使民進黨內部一直有著泛新潮流「激進台獨」與泛新潮流「務實台獨」之分,對中共而言,並無本質差異。即便1999 年5 月9日民進黨試圖藉《台灣前途決議文》解決「台獨黨綱」存廢之爭,由建立「台灣共和國」轉向務實承認《憲法》上的「中華民國」,也就是切割名與實,在「實」上主張「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在「名」上依《憲法》承認「中華民國」,但對中共而言,「本質上」仍是換湯不換藥,無法解決兩岸的矛盾;不過,在「技術上」,確實對兩岸的關係有了較佳的管理。
2000 年5 月20 日民進黨執政後,提出維持現狀的「四不一沒有」。北京被迫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消極觀望作為。
在美國的見證下,兩岸進入相對平穩的階段。其後兩年內,陳水扁總統在兩岸政策上提出了一連串的積極措施,包括建構「跨黨派小組」作為兩岸關係的決策平台、於2000 年12 月31 日提出「未來一中」為導向之「統合論」、宣示「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兩岸經貿政策、2001 年1 月1 日開啟金門、馬祖與對岸的小三通。這些舉措終獲中方的正面回應。2002年1 月24 日中國副總理錢其琛表示,「要對那些不高喊台獨的民進黨人士網開一面,歡迎他們前往中國參觀訪問,以及商討兩岸經貿合作機制。」2002 年5 月9 日, 陳水扁在大膽島提出兩岸和解的三項主張。然而出人意表地,2002 年7月21 日, 中方卻匆促撒下重金與諾魯建交,讓當日傍晚將接任黨主席的陳水扁臉上無光。
民共間原本已薄弱的信任感, 再度遭受嚴重的斲傷,也意味著陳水扁總統的柔軟政策受到嚴重的挫敗。當天傍晚陳水扁在演講中脫稿講出「走自己的路」的話。8 月3日陳再拋出「一邊一國」。北京政府極度不悅,不僅發出一連串的語言恐嚇,也變本加厲地四處打壓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
從此以後, 民進黨與共產黨各自的政治底線盡出,沒有交集,甚至開始展開一場將近6 年的外交攻防。雙方所剩餘的是基於台灣經濟需要而中國經濟與統戰雙重企圖,時緊時鬆的經貿交流。
綠消極抵制 紅藍不樂見
鳥瞰2000~2008 年民共之間「政冷經熱」、鬆緊交替的兩岸互動,可以說近乎成為一種規律,但兩岸關係所依附的底層秩序與基礎卻已出現了結構性的改變:在國際層次上,中國的政經地位大幅提升,美國大幅向中傾斜;在兩岸關係上,雙邊經貿關係更進一步整合,國共化敵為友,民進黨徹底遭國共聯手的約制而陷入邊陲化處境。中國透過政治壓迫、經濟磁吸、軍事威懾、外交打壓與社會統戰等手段的交互運用,並配以輿論、心理戰、法律戰的多重運用,可以說,基本上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致使民進黨陷入裡外夾擊的窘境。
2008 年3 月,馬英九在總統大選上獲勝,而面臨內部重整的民進黨則進入慘澹經營的階段。但對中國而言,國際因素的掣肘以及綠營基本盤不動,使得紅藍所共同建構的「一中神話」尚無法獲得台灣內部的全面認可。這意味著紅藍聯手制綠的工作,尚未完滿,仍須進一步加強。而幾次立委與地方選舉顯示民進黨不僅未在歷史舞台消失,甚至還有東山再起之勢。在結清階段性勝利的紅利之後,中共再次啟動另一波統戰攻勢,欲進一步做綠營的工作,招降納叛,以使綠營的基本盤繼續萎縮。
誠然當前兩岸政局由紅藍共同主導,綠營雖無積極的角色,確有消極抵制的能耐。這種趨勢固非北京所樂見,但由於兩岸已有進一步的社經體系整合,比諸過往,中國的對台政策與行動更見信心與耐心。北京既一方面穩住與藍營的關係,積極推動兩岸實質面的統一進程,另一方面則小心翼翼地做綠營的工作,既要安撫,又要弱化其反中意志,以防範其一旦重新中央執政後,對北京的統一進程產生干擾。為此,中共雖屬意國民黨繼續在台灣執政,但卻對民進黨做出「形式上不漠視」的姿態,以期減緩其邁向台獨之路的速度。
在馬英九的調適政策下,台灣更進一步被編入一中的社經體系,處於經濟弱化與政治弱化的處境。在ECFA 效應的推波助瀾,一個「中國中心論」的亞太經貿秩序進一步成型。不過,東亞各國雖樂見與中國的經貿交流,卻也希望與美國保持更好的安全聯絡,以避免因經濟依賴而逐步成為中國的政治附庸。
近來,以美國為主導的《跨太平洋經濟戰略夥伴協定》已逐步在開展當中,儼然有壓制中國中心論的態勢。美國重返亞洲的決心十分明確,策略布局也相當清晰。於是,位居防止中國外擴的第一島鏈上的台灣其戰略上的重要性乃隨之再現。從某種意義來說,ECFA 固使得台灣更加依賴中國,卻也同時提升台灣在美中兩強交往的戰略性地位。
紅向綠靠攏 目標是一中
2012 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如果不能穩住綠營基本盤,並提出讓人信服的兩岸政策,恐將無法重回執政之路。 (攝影/林敬原)
夾在兩強之間,同時伴隨著2012 年台灣總統大選勝選的考量,近來國民黨向中傾斜的速度似乎在放緩中。陸委會主委賴幸媛的「七大利益說」裡主張「台灣未來前途,2,300 萬人民有自由選擇的權利」,而馬總統在2011 年元旦的講詞中提到,「宣示國家的前途台灣的未來,都掌握在2,300 萬人手中由自己決定。」對此,已有泛藍學學者批評馬總統操弄「九二共識」,並有向綠營靠攏的嫌疑。
這種結構性位移的過程意味著,中共對民進黨伸出善意的橄欖枝,是合理的舉措。然而,中共的謀略作為固有其必要,卻也不需高估,畢竟北京在意的「一中原則」未能為民進黨所接受,北京最終仍會在總統大選上暗助國民黨。
開春後,國民兩黨將展開2012 總統選戰的布局。民進黨不僅要穩住綠營基本盤,更需提出足以令人信服與安心的政策。
箇中,中國政策是重頭戲。而回顧陳水扁執政8 年的中國政策,雖不難發現缺乏深沈與紮實的問題,甚至出現作秀式的短視操作痕跡,但卻也不宜全盤否定,後繼者不妨就中汰蕪存菁。然不管如何,在既有基礎上發展新的中國政策,如不能著眼於長,如不能拋開情緒或偏見,如不能避己之短而攻敵之弱,如不能順勢而為,如不能轉變偏安與被動的防守性格,那麼,民進黨將難以發展出一套足以贏得台灣內部信心而用來以小搏大的中國政策。
【完整內容請見《玉山周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