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Q怎麼教
讓孩子辨認情緒
最近很多的霸淩事件,多少也和不當的情緒管理有關。對小小孩來說,認識情緒進而學習掌控情緒是首要課題。而且,不管男生女生都該學習情緒管理的課題,雖然老天讓女生比較敏銳,但關於高層情緒處理問題,還是得靠後天培育。尤其幼稚園年紀是開始教導情緒的很好的階段,我們也希望好的EQ素養可以一直持續。教情緒並不是要跟孩子說什麼叫快樂,而是在一件事情發生後可以一起分享,從中去發掘自己的感受是什麼,你對情緒的認識越多,越能夠精準描述自身情緒。比如嫉妒,在幼稚園通常不會教,因為嫉妒是第二層、更纖細的情緒,要再長大一點才會了解。而我們通常只會跟幼兒分享生氣、傷心害怕、快樂等較原始、較大的情緒,然後慢慢才能進入到比較細緻的情緒,如寂寞、嫉妒、失望等。
以繪本教導孩子去分辨情緒或掌控情緒是很好,但日常中生活的即時對話也不可少。尤其越小的孩子,越不懂得如何表達自己需求,常常用哭泣來傳達己意。很多時候家長會忘記這點,當小孩子在哭時,很順口就說「不要哭,有什麼好哭的?」這也就斷絕了一個情緒教育的機會。反而要問孩子:「你在哭什麼呢?」比如,「你哭是因為你的球被拿走了/丟了?那你現在一定覺得很傷心/很生氣…」,或者先讓孩子練習表達,再協助他:「那你的意思是說,有人在打你,你很傷心?有人搶你東西,所以你很生氣…」把很多情境講出來讓孩子選擇,總會有個情境是對的;多次以後孩子也會因此學到情緒表達。
語言使用不當
有家長問到念幼稚園的兒子常常講「吃大便」、「打死你」、「把你撞爛」…等言語,可是越阻止,孩子卻越愛講?陳鳳卿所長表示,語言是聽來的,在家中除了父母親戚要注意自己的遣詞用字外,對其他資訊來源也可多加控管。對於小小孩使用不雅語言,她傾向將其解讀成「語言遊戲」,大人可以告知孩子說:這是不好聽的話,所以我們不說。此外,語言的使用情境也要考慮在內。另一種可能的情形就是孩子在表達自己不滿的情緒,卻不知道其使用的語言並不恰當,這時家長從旁引導的工作也就非常重要,畢竟除了禁止,還要給孩子「方法」,讓孩子知道使用哪些語言會是比較好的表達方式。
還有,當孩子聽到沒聽過的、平常在家裡聽不到的用語時,會因為好奇而嘗試去講,其實他並不知道自己在講不好聽的話,卻會因為週遭人們所表現出的震驚感而覺得非常好玩,甚至覺得自己擁有很大的力量!所以,當家長聽到孩子講這類的話時,一開始的確應該讓孩子知道講這些話是不好的,之後便可以跟孩子說:「你再講這些話我就不理你囉!」當同樣情況再度發生時,便可以忽略這些語言、不作反應,孩子也會因為那句話的「神奇效力」消失,便覺得無趣而停止。
什麼都回“NO”的年紀
每個家長都有這樣的經歷,不管跟2歲寶寶說什麼,寶寶都回應“不要”!很多爸媽縱然已聽說這很常見,但也許不清楚到底原因是什麼。這其實是因為2~3歲的幼兒處於反抗期,是大腦經歷「刪除期」的一個過程。人的大腦在一生中有兩次刪除期,一次在2歲,另一次就是青春期。當孩子進入第一次的刪除期,情緒上會不太穩定,同時也在尋求自己的極限。所以這時的孩子不但會去探索自己能力的極限,同時也會不斷試探父母的底線;小小孩想要知道自己到底能為所欲為到什麼程度,就要先知道成人的規範在哪裡,然後才慢慢知道自己能遵循的是什麼。當小小孩偏要不聽話,執意去做一些事情時,只要不危及生命安全,其實不妨讓孩子去試。所以,下次當寶寶叛逆時,相信爸比媽咪們可以更平心靜氣地看待,也可以用不同角度去處理。
腦科學Point
從大腦灰白質厚度所做的測量,可明顯看出人類從出生後,大腦的細胞與連結就不斷增生,其重量與細胞數量會快速增加。約2歲起,小小孩的大腦開始進行一個大工程,把常用的部分加強,不少用甚至不用的部分刪除。2歲以前,大腦的灰白質(也就是大腦最外層的部分,負責絕大部分的大腦運作)厚度不斷增加。到了2歲,灰白質開始變薄,但其密度會增加,運作也更快速。這也表示了大腦把沒用到的部分拆解,讓回收的材料去加強原本使用頻繁的部分,以便讓那些區域運作更為快速,這個為期約1年的階段,就稱為刪除期。2歲的小小孩,大腦正面臨著第1次的刪除期,外在行為會非常叛逆;罵也不聽、打也不怕,而且什麼都愛碰。不過,經過這個時期後,孩子會變得比較聽得懂指令,也能試著和孩子講道理。
男女都要好好教
專家建議,父母若能先了解男女天生腦子結構不同,對事情的反應也會就不一樣。了解可能的差異性後,再針對不同的反應去教養男寶寶和女寶寶。例如,遇到挫折時,男生因為腦中有睪丸酮,所以情緒掌控上常是「非戰即逃」,戰時通常會用激烈肢體動作或言語去發洩心中壓力,逃時就容易把情緒全部悶在心裡,自我封閉。女生遇到挫折時會產生催生激素,所以比較會去找人聊天、訴苦,尋求溫暖。所以在教養上,不要因為男生「不說」,就因此而忽略他的感受;當看到男生出現肢體及語言上的暴力行為時,不要因此就認定他是壞孩子,這也許只是因為很多男生不善言詞。當爸爸媽媽發現孩子在丟東西時,先不要急著斥責,而是可以先問:「你是不是生氣了?生什麼氣?」然後引導孩子在下次遇到類似情況時,應如何把心裡的情緒給表達出來,這對孩子來說,才具有正面教育意義。
而且,人們後天環境的教養,對先天構造也會造成很多改變。女生要成為科學家,男生要成為文學家並非夢想,只是家長和孩子都需要多費功夫。學習風格也是,師長若用單方面教學方式,女生的成績表現可能會比較好;但不管怎麼說,理解還是最好的學習模式。死背活背對男生來講行不通,對女生來說,雖然較易達成但也不是個好方法。因為,腦子裡並沒有一個特定的記憶中心,也不會製造出新的腦細胞,像隨身碟一樣來儲存某一個特定的新記憶。而是對於每一個新的學習,腦子都會產生微妙化學和生理變化,啟動某些特定的腦神經元,在一次次的反覆刺激後,這些腦神經元開始出現守望相助的連鎖作用,形成互通訊息的網路,因此,特定的記憶網路才能成形,對長期的成長和學習能力也才有幫助。
教♂&♀實用附錄
關於小男生的教養困擾
Q我兒子現在3歲,開始很愛問我們一個問題:「我從哪裡來的?」我和老公都會說是從媽媽肚子裡來的,但他還是不死心,怎麼辦?
A陳鳳卿老師表示,這算是孩子在「疑問期」很常出現的疑問。家長與其虛應,不如坦然以對。可以把《我從哪裡來》這本繪本拿來念給孩子聽,可是不要期望在講解過一次後,孩子就不會繼續再問你類似的問題,因為他很可能從繪本內容裡再問你:什麼是子宮?陰道什麼時候會打開?諸如此類讓家長覺得很窘的問題。陳鳳卿老師的孩子在很小的時候就問過她類似的問題,她選擇用很明確的答案來回應,不論問題有多勁爆,陳鳳卿老師都會試著據實以報。很多時候,往往都是成人以有色眼光去看待孩子的疑問。陰道、睪丸、子宮其實就和眼睛、鼻子、嘴巴一樣都屬於人類器官之一,問題「本身」是純然的,就看大人自己怎麼去看待。別忘了,大人面對問題時的尷尬可是會「傳染」給孩子的喔!
Q我中班的兒子常常被別的家長抗議說很愛看女生上廁所。老師卻說那是自然會產生的觀察力,不用太擔心。可是,我還是很希望能讓兒子知道那樣是不好的,跟他說那樣不禮貌,他也聽不懂,應該怎麼辦?
A與上題類似的提醒,陳鳳卿老師說,面對性別相關議題,何不一開始就用正面的態度去看待呢?《薩琪到底有沒有小雞雞》是不錯的選擇,書裡的馬克思囿於二分法而把會踼足球、騎男生的腳踏車、會爬樹、還會打架的薩琪歸為「有雞雞的女生」,而且設法查證此事,於是故事就這樣繼續下去,最後薩琪讓人明白,女生不會因為缺了雞雞而少了什麼,女孩也有自己的「妞妞」。在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過程中,對於異性身體上的不同能輕易查覺,加上托兒園所裡男生女生的廁所多處於同一空間,孩子自然會對不同處感到好奇。
而且,因為一般家庭的廁所裡並不會出現小便斗,所以在立案法規中,小便斗也不能算在廁所設備裡。因為孩子會有這樣的固著,所以園所裡很可能會有1、2個孩子出現模仿行為,例如女生因為觀察到男生的尿尿方式所以站著尿,或是男生因為看到女生上廁所時都坐在馬桶上,所以也來試試坐著尿;遇到這些情形時,男孩女孩其實不用過多久就會自己發現不便,因而改掉模仿的行為。如果大人在一開始看到時,就用負面的態度跟孩子說:「唉呀!羞羞臉喔!」這樣一來,原本的自然觀察行為就會變成是「不正常」的,加上2歲孩子容易有「越禁止、越去做」的反骨性格,所以反而會助長孩子「愛看異性上廁所」的行為。
關於小女生的教養困擾
Q我的女兒5歲,開始很喜歡玩化妝,也喜歡自己配衣服,幫她配好衣服的時候,她會鬧脾氣,而且只愛穿裙子;穿好一整套衣服時,還喜歡到處展示。請問這是必經的階段嗎?
A其實很多小女生都會這麼做;相較於小女生比較會常向人展示她的裝扮,小男生則比較會向人展示他的作品或玩具,或向人強調自己穿了一件上頭有老虎或車子圖案的衣服。陳鳳卿老師表示,這裡透露出一個情況,那就是家長或其他成人時常會用「妳好漂亮、妳的衣服很漂亮,好像小公主…」等用語來讚美女生,可是一般來說,男生就比較少從服飾或外表上得到肯定。既然女生常受到關於外貌的讚美,重視打扮的行為也就會重覆。如果旁人再繼續每天讚美小女孩所穿的衣服,她也就會每天都想換一套來展示囉!所以,這個行為和階段性發展無關,而是和「刺激vs.行為」有關。
Q幼稚園的老師和我說,女兒和她的好朋友們很愛說自己是白雪公主,班上小男生們也很愛說自己是柯博文或是警察。聽說這表示孩子開始某種程度的偶像崇拜心理,是真的嗎?
A與其說是崇拜偶像,還不如說孩子想要崇拜自己!在孩子有了自我概念、也有了初步的自我認同時,當她說自己是「白雪公主」,表示她在說「我很想成為白雪公主」。孩子也常說「我喜歡白雪公主」、「我喜歡柯博文」,其實背後隱含了孩子自己「想要成為像某某一樣」的心情。等到孩子大一點時,才會直接說出「我希望長大要像某某一樣」這樣的話來。其實這和大人內心對自己的期待與憧憬是一樣道理,家長不妨平常心看待。關於自我概念的形成,陳鳳卿老師也補充,嬰兒對外在事物的評估來自他對別人的感覺,因此父母的細心照顧有助於嬰兒自信心的產生。2、3歲的幼兒越來越會控制自己的生理需求,此時建議多給予孩子自主操作和決定權。4、5歲的孩子更加自主,適時讓孩子滿足好奇心和嘗試心理也有助於孩子自我認同的建立。
陳鳳卿
現職:
台北市私立智寶園托兒所創辦人兼所長
學歷:
國立台南大學課程與教學所博士班
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
美國AMS蒙特梭利合格教師
經歷:
教育部幼稚園所輔導計畫專家學者
台北縣公私立托兒所評鑑委員
經國管理暨健康學院幼保系講師
長庚技術學院幼保系講師
參考資料
《心智、大腦與學習》柏恩斯著、游婷雅譯,洪葉出版
《科學教養與學習》洪蘭著,信誼出版
《性別優勢學習法》麥克.古瑞等著,城邦出版
※延伸閱讀:
‧爸媽,你也可以是「腦科學先生」!(上)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2號育兒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