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及電視普及的今日,親子間的互動可以有不一樣的選擇,從今天起,拾起書本為孩子讀吧!這些共讀的美好的時光,將在孩子的心中灑下種子,迸發出您意想不到的大能力喔!
Step1:引領孩子入門篇
關於親子共讀這件事
在沒有繪本、兒童讀物的年代,父母們為孩子讀的書可以是中國古典文學、西洋古典文學、報紙,一頁印刷品,一個小空間,或坐或臥,就這樣享受親子共讀的時光。
隨著電視、網路的興起,轉動遙控器、操縱著滑鼠已經成了生活中最快速、不假思索就能獲取資訊的方法,當大人們習慣在電視及電腦前放鬆,我們的孩子也失去了享受美好閱讀的機會。
肯讀的孩子才會贏
「閱讀是學習知識的重要管道,」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柯華葳點出了閱讀的重要性,也道破了「知識」與「資訊」的區別,她表示,寫報告,網路上抓一抓資訊一大堆,但是要能判別資訊,才有辦法轉化為真正有用的知識。
柯華葳教授強調,當「世界是平的」的概念被提出,孩子未來要與全球的人來競爭,電視媒介的特性讓孩子不假思索地接收訊息;網際網路讓孩子快速下載大量的資訊;唯有透過閱讀才能讓孩子在眾多資訊中,能「自己學習」吸收資訊轉化為知識,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關於閱讀這件事,親子教育實踐家汪培珽說:「父母的遠見比努力重要太多。」從兩個孩子出生一直到現在上小學,仍舊持續為孩子讀故事的她表示,父母其實也想輕鬆,看看自己的書,好好睡個午覺,但是「因為愛孩子,就要教育他。」而她認為,為孩子讀故事書就是最好的學習媒介,她深信每天持續為孩子讀書,能學習到字彙、刺激孩子的聽覺、感覺,在潛移默化之下,就會有大能力出現。
她就常常為孩子對閱讀的反應感到驚喜,她舉例,有時候書念一念,連她自己都覺得文辭怪異、沒有邏輯的讀本,不知道該如何形容時,孩子突然迸出一句:「媽媽,這根本不是故事!」她才恍然大悟:原來,孩子都懂得,也比她更有堅持的自信。
親子共讀怎麼開始?
柯華葳教授解釋,所謂的「親子共讀」,第一點要有家長與孩子的共同參與,再來就是一定要唸出聲音,把內容讀出來。
她建議家長應該在0歲時就持之以恆地為孩子唸書,唸的時間並沒有限制,在床邊講個1分鐘、2分鐘,邊餵奶邊讀個5分鐘、10分鐘,依大人的耐力來衡量, 等孩子1歲會翻書時,可以讓他自己去翻閱,閱讀習慣養成後,在孩子4歲會認字時,就可以自己閱讀。
「阿公、阿嬤也可以帶著自己的讀本來念!」培珽媽咪表示,親子共讀的參與者其實也沒有限制,她的孩子就是在爸爸讀報、阿公讀西遊記、阿讀皮卡丘故事書,這樣充滿著愛的環境中享受閱讀而成長。
堅持是不二法門
兩位閱讀專家都認為,親子共讀別無他法,最大的原則就是:家長要持之以恆地堅持下去!
「媽媽的聲音會讓孩子有安心的感覺。」柯華葳教授建議家長們,還在襁褓中的孩子(1歲),媽媽可以將寶寶抱在胸前,讓寶寶和母親都是看同一方向的同一本書,慢慢翻頁,逐字閱讀,如果孩子無法專心(一開始會用小手把書推開),那就不勉強他,但是要記著「第二天再試一次」,如此持之以恆孩子一定會被吸引。到目前為止依她的帶讀經驗,還沒遇過這樣做會抗拒的孩子呢。
開啟閱讀大門的鑰匙在父母手上,要讓孩子願意走進去,就必須要持之以恆地讓孩子習慣和你一起讀書。培珽媽咪提起她建立孩子閱讀習慣的經驗,她說:「不管孩子懂不懂,就為他讀吧!」報紙、西遊記通通不拘。她當初因為每天與孩子朝夕相處,餵奶、換尿布、哄睡等所有該做的事都做了,而且一再重複,突然就興起:「不如來為孩子唸書」的念頭,於是就這麼一路讀下去,但是她也強調,讀的東西一定要自己也有興趣,否則是無法長久堅持下去的。
培珽媽咪也分享,讓孩子養成閱讀習慣後,累的反而是大人,有時候她都唸到快睡著了,孩子還是意猶未盡!
Step2:親子共讀實戰篇
0~3歲該讀什麼?
至於閱讀的內容如何為孩子選擇過濾?柯華葳教授表示,其實大人們心裡都知道,哪些內容是兒童不宜的,她曾經在乘坐火車時,瞧見鄰座一位媽媽自己在讀報時,小學一年級的女兒湊過來指著印刷物上頭的血腥圖片問媽媽說:「這是什麼?」當下這位母親立刻把孩子的眼睛遮起來,不讓她看。
這個現象也反映出,孩子接觸閱讀的環境完全依賴大人來提供,要帶領孩子領略閱讀的美好,大人就應該以身作則,不去接觸腥羶色的讀(毒)物,她建議,兒童讀物是最能吸引孩子注意的入門書,家長可以從為0~3歲的小孩選擇適合的讀物開始,它有幾個選擇要點:
1.顏色鮮明:吸引小朋友注意,讓孩子願意看和聽。
2.圖案清楚:讓孩子聽到文字也能與書上的圖案做連結,認識物體。
3.故事生活化:故事書的內容能和孩子的生活經驗連結最好。
在0~1歲這個階段,故事書其實不用買太多,因為這時設計給孩子讀的書多是沒有故事的,她認為,隨著孩子長大,他自然就會從生活事物中去學習物體的大小及顏色,這個階段這類的書不需多買,找故事內容能誘發孩子的創意及想像力的更重要,家長可以試著買有故事情節的書讀給孩子聽,讓孩子慢慢接受有故事的讀物。
而1歲以上的孩子讀的書,就不應該是沒有故事內容的類型,但每頁的字不用太多,故事有趣,能增進孩子的字彙與啟發聽覺、視覺最重要。培珽媽咪建議家長如果要買書,也要選擇自己喜歡的,如果這本書不能引起自己的興趣,可能也唸不長久。假如家長真不知道要如何選擇,可以多到書店翻閱,或者和其他一樣家有寶貝的爸媽一起交流閱讀經。
和孩子共讀有訣竅!
隨著孩子年齡增長,閱讀方式也必須有些調整。培珽媽咪表示,在寶寶還是小嬰兒時,因為視神經還未發展完全,重點在於大人要大聲地唸出來,吸引小孩聽覺的注意,唸顏色鮮豔的書可刺激寶寶的視神經,但只要家長能懷著愉快的心情,高興唸報紙、聖經、雜誌等什麼都可以,讓寶寶有被關懷與被愛的感覺,抱著隨緣的態度,早上孩子不聽,改下午唸,不用強求。
當孩子5個月後,會有些動作反應(例如,8個月會翻書、1歲會把書抓走)時,說故事的語調可能就要口語化些,像是表演一樣來抓住寶寶的注意力,她表示,差不多在孩子10個月大,會拿奶瓶的時候,喝奶正是最佳的講故事時機,寶寶會乖乖地吸吮,小臉蛋散發出好享受媽媽邊餵他邊和他說話的幸福感覺。
讓孩子心悅誠服地聽媽媽說故事當然不是一天兩天的事,剛開始孩子可能5、10分鐘就會跑開,培珽媽咪建議,這時家長唸的速度可能要快些,而且要有抑揚頓挫的語調變化,等孩子愛上書本,爸爸媽媽就可以照本宣科地照著書上文字讀給他聽,他會靜靜地坐在你身邊,欲罷不能地要你一直講,養成習慣後,自己都會找出書來要家長讀,這也正是考驗大人耐心的時候啊!
說故事≠閱讀
「閱讀和說故事其實是有些差別的!」,柯華葳教授表示,端看家長希望達到什麼樣的目的與效果、要培養孩子哪些能力。
以講故事來說,透過繪本故事的圖文連結,爸爸媽媽可以和孩子互動,在唸完後和他討論:「故事講什麼?」激發孩子去想像或引發創意。
而如果是談親子閱讀,家長要特別注意兩個重點:
1.逐字逐句唸:只要把書攤開來,一個字、一個字地讀給孩子聽,若是念得與書上不一樣,會造成孩子的混淆,不曉得字上表達的意思。爸媽可以利用聲調高低起伏,將文字符號、故事內容讀出來,透過符號與聲音的連結,累積孩子的知識。
2.不要教字:待孩子上學了,自然會有老師進行教學的工作,家長只要把字唸出來就好,慢慢地讓孩子知道這些字怎麼讀,進階到可以安靜地自己翻書、進而認識符號。
做些變化 讓閱讀更順利
柯華葳教授指出,當孩子大了(5歲之後),讀的內容也許不限於繪本,可以帶他到圖書館去,讓他自己選擇他想讀的書。
或者是家中有多個孩子,之前可能都習慣讓他們坐著一起聽,可試著讓大小孩唸
給小小孩聽,這也是另一種互動的學習。假使孩子會因為家長先為誰讀而爭吵,爸媽也該回到生活教養面回頭去想想,是不是管教上出了些問題,先說好這次先幫誰讀,明天再先幫另一個孩子讀故事。
培珽媽咪也強調,重視閱讀但也不能影響孩子的作息,事前可以先和孩子約法三章,我們這次要讀幾本?誰的故事書先說,不要被孩子搞到火氣大就不唸,讓孩子有公平的感受。
現在開始不嫌遲
閱讀的興趣及習慣的養成必須要「家長能看重閱讀這件事」,柯華葳教授提醒家長,「以身作則」非常重要,如果爸媽總是自己一直看電視,丟個一本書就要孩子自己去讀是行不通的。
培珽媽咪表示,親子共讀並非想像中那樣浪漫,她也想多留些時間給自己看書、看看電影,而她心甘情願的理由,除了教育的責任,還有許多細微處的感動,例如看著孩子在講故事時,聽著聽著睡著了,而另一個還津津有味地聽著,就是她最大的樂趣。
閱讀的魅力正是如此簡單的幸福,等待著家長,翻開書本與孩子一同細細品味。
採訪撰文陳其暉 諮詢中央大學學習與教學研究所教授 柯華葳 親子教育實踐家 汪培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