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於一九九六年鋼鐵總產量超過一億公噸,為史上繼美、日後第三個年產億公噸的國家,至二○一○年,中國鋼鐵產量超過達到六.三億公噸,占全球總產量十三億公噸約四八%強,甚至超過第二名至第二○名總和!從歷史軌跡分析,鋼鐵工業發展可望續朝西前進,東協及印度或將成為未來最具發展性的市場。
台塑百億售地案 向陸資招手
強強合併擺脫打工仔命運 二○二○年全球總產量可達十七億公噸,主要增加來自於東協與印度,目前約為十七億人口,而平均每人鋼鐵需求僅有五○~七○公斤;不過隨著新興市場經濟迅速成長,預估至二○二○年每人需求量將達到二○○~三五○公斤,且人口數將增至二一億人。而根據目前該地所總產量約八千萬公噸,預估至少欠缺四億公噸,將是成長的主要來源。
鋼鐵上游的礦商與煤商,下游如車廠,產業集中度高,相較之下,目前全球鋼鐵集中度過低,前二○大鋼廠占全球生產量不到一五%,使鋼鐵業在原物料與產品上缺乏定價權,宛若夾心餅乾,尤其是原料方面,對成本影響相當大。
國際鐵礦石來源由澳洲Rio Tinto、BHP及巴西Vale三大礦商掌控近七成,形成寡占現象。寡占市場下的供應商,以「以利潤極大化的產量調節及高價格定價」模式供料,三大鐵礦石供應商由專業經理人經營,必然追求眼前最高獲利。去年供貨合約由年改為季,未來有可能改為每月一次,這是議價能力的喪失,使得這些廠商得寸進尺,這是相當嚴重的問題。鋼廠接訂單不是今天接明天賣,必須有長期的規劃、生產安排,若是原料價格不穩定,將使經營困難,這是需要全球最高經營者聯合解決的問題。
此外,中國鋼鐵產能大量開出,但自產鐵礦受品質及數量限制無法滿足要求,且鋼廠集中度不足,因此雖是礦產最大進口國,卻無主導權,淪落為替礦商打工,主要原因為原料開發速度不夠快,由於全球仍有許多鐵礦尚未完全開發,若能有效開採,有助鐵礦價格合理化。而煉焦煤因蘊藏地點較分散,使前三大供應商BHPB、Teck及Xstrata占據供應量約四五%,價格相較於鐵礦石合理,且近期據研究報告顯示,外蒙古發現近百億噸焦煤,若能真的開發,將有助於焦煤價格合理化。
鋼鐵工業發展之道
面對目前鋼鐵產業所面臨的困境與未來產業發產趨勢,解決方案主要有三。
一、鋼鐵公司產量大型化:如韓國POSCO以兩個廠區達到三二○○萬公噸產能;另外強強合併與跨國聯盟為主要宗旨,此即提高產業集中度,為的是提升議價能力,增加市場上的發言權。如近期日商新日鐵與住友計畫在明年四月前敲定合併細節,合併後粗鋼產量將僅次於阿賽洛米塔爾;早先如Mittal合併Arcelor成為世界第一個億公噸年產量的鋼鐵公司;中國寶鋼、河北、鞍本、山東等鋼鐵集團,也持續合併重組走向大型化。
二、鋼廠設備大型化:新鋼廠的普遍規格,內容積大於五千立方米高爐,七.六米高煉焦爐,面積五○○平方米的燒結廠,熱軋機組年產能六○○萬公噸以上,冷軋機組年產能一○○萬公噸以上。
三、鋼廠設備合理化:鐵水運輸方式趨向直結法,減少不必要運輸設備,並降低投資與熱損;轉爐煉鋼趨向分段專業吹煉、脫磷、脫碳及脫硫分段精煉,提升品質與製程安定;鑄胚品質穩定,至熱軋熱進爐比率逐漸提高,減少燃料成本;冷軋酸洗退火設備連續化。
經濟重要還是選票重要?
台灣目前包括中鋼在內都沒有規模效應,只能夠看產品優勢,不過中鋼的產品優勢仍算有競爭力,未來若是能好好利用中國鋼鐵成長優勢,與之做適當的策略聯盟,然後把自己的朋友拉進來;譬如說將來與台塑河靜鋼鐵合作,進而形成一股強大的力量,再尋求與亞洲一級鋼廠的跨國聯盟,如中國、韓國與日本等,就是強強合作、跨國聯盟,形成亞洲強大聯合的大型鋼鐵聯盟,這考驗經營者的遠見與人際關係。
中鋼的狀況也類似,基於政策及選票考量,盤價不能漲太多,一定得照顧下游,結果變成國內鋼價是下游在決定,造成產業利益分配不均。如果參與者無法「各盡其能、各享其利」,產業發展怎麼會健全?
目前全球鋼鐵市場除了原料寡占問題有待解決外,整體來說,需求在二○二○年以前,應該是穩定成長的,未來鋼鐵產業的發展關鍵就回到中國。只要中國鋼廠過於分散的問題能夠克服,大型鋼鐵廠的定價能力提升,讓鋼價回到常軌,前途將會是一片光明。至於國內的問題,則考驗主事者的智慧。
本期其它精彩當期文章延伸閱讀
◎封面故事:台股急拉回後的新方向
◎名家專欄:郭恭克-平常心看短期投機性外資
◎權證小哥:低價權背後的陰謀
◎焦點議題:外資接下來要賣誰?
◎謝國忠專欄:紙面繁榮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 投資週刊》1609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