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希曼人要出征了,他們先嚼食一根Hoodia的肉質莖,就不再飢渴,可以長途狩獵征戰了。這是三年前我在非洲納米比亞沙漠聽來的故事,再加上親眼目睹沙漠植物的生存窘境,我驚覺耐旱的多肉植物也該是重點保育的對象。自此世界各地的多肉植物湧進屏東高樹的保種中心,現在我們已經保有約2000個種類了。
全球糧食吃緊,科學家開始培育抗鹽、耐旱的作物品種,看上的就是可墾為耕地的沙漠;吃肉與喝奶是營養且摩登之事,雖然一公頃地只能養活七頭羊,大片的納米比亞沙漠已闢為牧場;暖化和能源危機讓工程師想染指沙漠,提出的計算令人心動,只要在沙漠覆上太陽能板就能救世界,當然他們忘了植物不能長在太陽能板下;Hoodia的處境尤其艱困,因為吃了它精神好又了無食慾,這可能是最好的減肥良藥,但是它長得慢,野外族群就面臨巨大的採竭壓力了。
儘管有10億世人吃不飽,但食物分配不均,肥胖卻成了許多國家明確的憂慮。30年前,我遇到一位剛由大陸到美依親的小男孩,瘦骨如柴,朋友都問怎麼了?他脫口而出:「只有幹部才胖!」現今胖小子的減重也是大陸的熱門話題了。減肥是難事,試過的人都知道,但與其喪氣怨嘆連喝水都胖,不如來讀這期《科學人》的兩篇文章〈戰勝肥胖〉、〈減肥迷思Q&A〉。
「模式生物」是生命科學家的共同語言,是現代生物學長足進步的基石。我們編輯部幾經討論,認為該為它們立傳禮讚,一系列的文章正在邀集中,我可以想像將來集結成冊,會是多好的教材。首先登場的是陽明大學程樹德的導言〈卑微的重要生物〉和清華大學莊永仁師生的〈透視斑馬魚〉。記得半年多前,莊永仁在餐桌上,神采飛揚地暢談培育出通體透明斑馬魚的興奮,他在文章中細述這意義,也提及如何改變基因來養出肥魚,這可能是研究治療肥胖病的好材料。
外來的小花蔓澤蘭成了台灣的原野公害,苗栗縣還秤重懸賞,談起外來種人人皆嫌。高樹的保種中心蒐集了1萬6000種活體植物,當然大多數是外來種,我們常被質疑和警告,當心成了入侵種的源頭。小心防範之餘,我也努力解釋外來和入侵的差異,而讀了〈外來種的好朋友戴維斯〉,我確有惺惺相惜之感。
※延伸閱讀:
‧戰勝肥胖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1年第109期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