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有人為了喝牛奶而去養一頭牛,應該不是被認為很傻,就是很瘋狂吧?
然而有個麵包坊老闆,卻真的為了尋找做麵包的原料,出發尋找願意種小麥的農人,這是由喜願麵包坊、一群熱忱的農友,加上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所共同編織的麥田大夢,也是台灣雜糧復興運動最浪漫的篇章。
在素有苗栗穀倉之譽的苑裡,以往每到二期稻作收成後的冬季,放眼望去,只有黃澄澄的油菜花海與荒蕪田地交錯。過去兩年來,這裡卻有了奇異的新地景──小麥田。
北風呼呼直吹的1月中旬,苑裡十幾位平均年齡超過60歲的農友,喜孜孜地聚在「小麥產銷班」召集人李信武的家,接待從台南學甲北上「觀摩」的豐南農場李煌南父子。
如果一粒麥子落地
苑裡稻米產銷班第8班的班長吳文雄,跟年高七旬的李煌南年紀相仿,一見李老先生就熱絡地勾肩搭背、噓寒問暖,直向旁人誇這位掌管30甲大農場的前輩:「他開起150馬力的耕耘機可是嚇嚇叫喔!」卻也不忘叮嚀:「我們年紀大了,該放下讓年輕人去做,要保重身體!」
然而,耳朵重聽的李老先生一心只想往麥田走,他想摸摸看,風土條件、採用農機都跟老家不同的苑裡,小麥長成啥款?
在約定不施除草劑,因而雜草怒放的麥田裡,兩地農人你一言、我一語地交換心得:「今年雨水及溫度剛剛好,收成應該會比去年好!」「你要注意喔,你的麥子播種、結穗都比別人早,如果沒有好好巡田,小鳥會吃光光喔!」李老先生的觀察心得則是:「苑裡有大安溪灌溉,水源充足、土壤也肥沃,不像學甲地區屬於『水尾』,而且鄰近工業區讓缺水問題更嚴重,小麥籽必須埋得更深,才能發芽……。」
像這樣的跨區域的農友交流,不久前還曾盛大舉辦「環島之旅」,讓來自苗栗、台中、彰化、台南、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的農友,至彼此麥田互訪,發起者則是彰化一間小小的麵包工坊──「喜願行」。
糧價飆漲,不願逆來順受
五十多歲的施明煌,有著爽朗的招牌笑聲,經營麵包坊即將步入第12年,這個麵包坊由他獨資經營,工作夥伴皆是他口中「身心受限的弟兄」,數年來靠著宅配通路與主婦聯盟共同購買的網絡站穩腳步。
2007年爆發糧食危機,施明煌跟其他麵粉中下游業者一樣,因為麵粉價格飆漲而苦不堪言;然而,不同於其他業者的逆來順受或選擇退場,施明煌卻拋出大哉問:「難道台灣自己種不出小麥嗎?」
剛好這時有位朋友跟他提起,台中大雅鄉有農友跟金門酒廠仍維持小麥契作關係,他立刻前往探訪,接著在2007年的11月,踏出「麥田狂想」的第一步:與台中大雅鄉員林村的農友張文炎約定契作小麥1公頃。
施明煌說,第一年沒想太多,完全是「一頭栽入」,「反正最壞也只是認賠七、八萬元,就當作是『繳學費』,來自我進修的。」小麥成長的3個月期間,他平均每週2~3次從老家花壇開車到大雅,只為觀察與紀錄小麥的生長過程。更重要的是,「親自撩落去,才認識到台灣農業的根本問題!」
施明煌的學習心得有三:首先是質疑一般常見說法──「小麥為溫帶作物,台灣環境不適合生長。」他的反證是,早在日治時期台灣中南部就有小麥與稻米輪作的紀錄,當時日本學者還認為:「台灣小麥的品質良好,麩的含量較高,是製作麵包最好的原料。」另外,以他對大雅「台中選二號」小麥的產能觀察,平均單位收成量為每公頃2,200公斤,並不會比美國中西部小麥的平均每公頃2,500~2,600公斤差太多。
最根本的質疑則是:「採粗放式管理的小麥,明明不難種,政府為何完全棄守?又為何不思考利用休耕地?」
誰說價格決定一切?
值得一提的是,2008年初糧價攀到高點時,台中區農改場曾罕見地在大雅辦了一場「小麥生產改進試作田間觀摩會」,然而,當2008年下半年小麥價格回落後,計畫也隨之銷聲匿跡,施明煌對此頗為不滿:「難道,政府的決策是隨著『市場價格』而波動,毫無大方向可言?」
為了堅守原則,當一般人普遍認為市場價格已經「正常化」,政府也似乎因為可以擺脫責任而鬆了一口氣,施明煌卻「逆向操作」──尋找與遊說更多願意加入契作的農友。
2008年底展開的「麥田狂想2.0」(表示行動邁進第2年),契作範圍從既有的大雅,又增加了雲林莿桐,產量仍然極少。有趣的是,前兩年的試作被公共電視製作為專題《台灣麥田記事》,節目播出後,向施明煌主動詢問或表示鼓勵的農友開始增加,就此吸引苗栗苑裡團結的農友們,成為3.0的生力軍。
而到了4.0時,地域上更往南、往東拓展至高雄、屏東、台東、花蓮、宜蘭,其中,來自花、東的夥伴有幾位還是立志以友善環境農法耕耘的返鄉青年。去年底播種的契作面積總共25.9公頃,預計在今年3月會有47公噸的收成。
也許有人納悶:進口小麥超過百萬噸,施明煌的努力豈不是滄海一粟、撼動不了大局?
施明煌的回應是:「契作小麥在價格上當然比不過進口,然而,我們跟農友努力的方向不是要『取代』進口,而是提供糧食自主的觀念及另類的選擇。」
串聯各地小農
雖然契作隊伍逐漸壯大是喜事,種植上卻並非一帆風順;2010年初收成的小麥就普遍歉收,施明煌在部落格上細細分析原因,以作為來年參考:
(1)苑裡產區今(2010)年種植面積最大,但由於農友均是第一次種植,都採稻草覆蓋法,在小麥撒種後巧遇幾波強大的東北季風狂襲,部分稻草遭吹揚,影響麥籽發芽率。
(2)宜蘭今年恢復往年陰霾濕冷的天氣型態,地下水位偏高,第一次嘗試且又採友善環境的自然農法,收成量明顯比中南部差。
(3)由於我們有禁止捕鳥與毒鳥的約束,苑裡地區的農友受鳥害最為嚴重,期間曾嘗試施灑辣椒與蒜頭的噴劑,效果不彰。
(4)往年冬季偶有「南風」現象,但頂多只有一個短暫上午,今年氣候詭譎,在揚花灌漿期(也就是空的麥殼開始充實)原本期待著寒流來襲帶來「春化作用」,卻在2月初連續6天吹溫濕的「南風」,造成麥穗錯判氣候訊息,提早進入熟成期,多少影響小麥的單位重量。
(5)自莫拉克颱風後,南部地區進入乾旱期,台南學甲收成較往年少,但驚喜的是,小麥蛋白質卻較往年提高了2.5%!
※延伸閱讀:
˙麥田狂想曲(下)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三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