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若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要迅速擴增小麥產量,最好是集中在單一產區,節省管理及運輸成本,然而施明煌卻偏要「陪伴小農保有各自的多樣、活潑性」,同時還立志紀錄各產區「不同溫層、風向、高度」等的數據變化,以建立台灣小麥生產的基本資料庫。
此外,基於友善環境,施明煌也跟農友達成共識:「不捕鳥、無除草劑、無農藥,」自去年底開始,更新增「不施化肥」的約定。為了補貼農友改採友善種植的負擔或可能的短收,施明煌主動把契作價格每公斤調高2元(原本契作價格是清潔、烘乾後每公斤28元)。
重新接合小麥產業鏈
身為帶頭者,施明煌感受的壓力始終來自產品的加工、應用及通路問題。這也是目前小規模雜糧生產者面臨的最大問題。
首先是尋找專業麵粉廠的困難。施明煌解釋,大型麵粉廠都有最低研磨量(一般是30公噸),因此前兩年的解決方案是他自己添購了一部小研磨機及12噸容量的冷藏設備,慢工細活地磨出一包包沒有經過調筋的全麥麵粉。
直到「麥田狂想3.0」,由於產量提高至27公噸,經由主婦聯盟引介,終於有幸請到台中「洽發麵粉廠」代為磨粉,成品的鮮度及品質都有所提昇。施明煌還請廠方邀請農友們至廠內實際了解麵粉特性及磨製原理,以幫助農友在收成、烘乾麥子時,就能考慮到後端處理的需要,完成必要的篩落與清潔工作。
「老農友們參觀時都聚精會神、認真發問,麵粉廠陳澄漳副總也是有問必答,真是好學生遇到好老師!」施明煌感動地回憶。
有了專業麵粉廠協助,接著還要評估加工方式與產品定位。加工方式主要區分為「白麵粉」及「全麥麵粉」兩種,前者是台灣一般麵粉廠及消費者的主流,但前提是小麥品質需穩定一致,且工序上包含清潔、去雜、配麥(必要時混入不同品種)、潤麥(讓麥殼與麥胚乳分離)、磨粉、配粉、調筋(調成不同筋度)等,相當繁瑣精細。相形之下,保留麥子完整營養成份的「全麥麵粉」,只需直接潤麥、輾壓磨成,後者正是喜願所選擇的加工形式。
最堅定的戰友──主婦聯盟
過去一直是喜願麵包最大團體客戶的主婦聯盟生活消費合作社,此回不但是落實狂想的重要戰友,也最能貼近消費者對產品的感受與回饋。
合作社理事主席陳秀枝說,第一年合作社在評估社內購買力後,共「認領」了1.3公噸的小麥,換算成「全麥麵粉」是1,000包(1公斤裝),產品應用的過程則是「且戰且走」。
第一年的經驗最為寶貴。首先,合作社產品部門推出小包裝「全麥麵粉」,由於全麥麵粉的油脂含量較白麵粉高,容易隨時間油耗變味,然而產品上架後進入高溫夏季,「主婦們的烘培意願低落」,眼看3個月的保存期就要到了,工作人員趕緊跟合作的幾家食品加工廠商聯繫,以「指定原料比例」的方式請他們添加進包子、饅頭、餅乾等產品裡,一部分原料轉用於沖泡式「綜合膨發穀物」,另供應少部分「麥籽」直接混入米飯以鼓勵粗食。
也因為第一年的經驗教訓,第二年就改變策略──一部分原料先製成「全麥麵條」,保存、使用都更便利。
今年初,苗栗苑裡的老農友們自主成立「小麥產銷班」,更積極與各地小麥農友互訪交流。(攝影/林格立)
然而,台灣小麥產品,究竟吃起來如何?
合作社刊物主編張雅雲說,從加工廠及社員回饋可知,本土小麥製成的全麥麵粉,比較不會膨發,口感比較紮實。例如,委託南部知名食品廠「福義軒」製作的蘇打餅乾,指定添加30%本土全麥麵粉,「廠商也需要時間適應產品特性,還怕調配不當、打壞招牌,」所以這款餅乾光是打樣就做了4款、琢磨半年才推出,怕社員吃不慣,還特別減量包裝。
吃出在地風味
張雅雲說:「結果是有人稱讚新款比較香,也有人偏好原來的味道跟蓬鬆酥脆的口感。」
陳秀枝則是笑說,比起施明煌背負的壓力,合作社認購的量其實都能順利「推銷」,「社裡總有一些理想性高的『基本教義派』會力挺到底。」
「更重要的是,本土食材即使不夠好吃、順口,它卻具有支持小農、友善環境與反思糧食自主的多重意義。也唯有更多人鼓勵這些小農繼續種下去,本土小麥才有機會從事品種改良,以及在後端加工上不斷精進。」陳秀枝肯定地說。
今年4月1日愚人節,喜願麵包坊成立將滿12週年,繼去年在彰化麵包坊旁的迷你麥田舉辦收成慶祝儀式後,今年仍會邀集農友、加工者與消費者齊聚,歡慶收成也聊聊新年願景。
對施明煌來說,即將實現的興奮計畫是:用「麥田狂想4.0」的小麥研磨出優質中筋麵粉,再與全麥麵粉合製成100%的本土麵條,「保證香純又營養!」。其他願景還包括:越來越多的「有機小麥」、經過品種改良而「帶有桂花香氣」的小麥、開發更多樣的小麥產品……
也許哪一天,你會剛巧走入一畝閃閃發光的麥田,或是與施明煌印有「實踐,就是最好的批判」標語的小貨車擦身而過。你可以祝福這群狂想的傻瓜,也可以加入他們,一起為雜糧復興運動圓夢。
※延伸閱讀:
˙麥田狂想曲 (上)
【完整內容請見《台灣光華雜誌》三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