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以斗大的頭條標題寫著:「意外!大陸2月出現逆差」;其實這早在料中,一點也不意外。
中國大陸2月出現7年來最大的單月貿易逆差,金額高達73億美元,而事前經濟學家預期的平均值卻是49億美元順差,一來一去差了122億美元,當然大感意外。
導致逆差的主要因素有二:一是出口成長率大減,原先經濟學家們平均的預期值是成長27.1%,實際上只達到2.4%,相去10倍有餘。另一個因素就是進口成本大增,而其根源又是國際原物料價格暴漲;前兩個月鐵礦砂價格較去年上漲63%,單是這一項已經讓進口金額增加近117億美元,而石油進口價每升1美元,就會使進口成本增加19億美元,今年油價突破100美元,較去年倍增,對貿易順差的衝擊何等巨大,不言可喻。
事實上,從去年澳洲等資源大國紛傳天災人禍以來,煤、鐵、銅等金屬,小麥、玉米、黃豆等基本糧食,以及做為主要能源與石化原料的石油,價格即一路飆漲,絕不是3月才突發的事件,則進口成本大增數百億美元,本該在意料之中。
同時,中國大陸自2007年開始無情地摧殘沿海出口產業,到去年富士康事件爆發之後,促使工資飛漲,其公權力更落井下石地大力調高基本工資,留住內陸民工到沿海打工的腳步,加工出口業已到強弩之末,只能苟延殘喘。則今年2月出口成長直線下墜到幾乎停滯的地步,又何足驚怪?
有人將2月出口接近停滯,歸咎於農曆春節;但春節落在何時,幾十年前即可推知,唯獨預測的經濟學家懵然不知,怎麼說得過去?何況,春節不在2月即在1月,將今年前兩個月的數字加總,仍然是逆差8.9億美元,比去年同期220億美元的順差,下降近230億美元,春節對此完全無法解釋。
不過,經濟學家又樂觀地指出,2月的逆差固然出人意表,但大陸再也不可能出現貿易逆差,下半年每月順差還會不斷上揚。
常言道,「不經一事,不長一智」,顯然大陸的經濟學家是死硬的樂觀派,完全不問石油、糧食價格有無可能繼續上升,也不看出口部門在「世界市場取代世界工廠」的政策下已走投無路,只憑堅強的信心,蒙著眼睛大喊鼓舞人心的「預測」。局外人看到的,可能是正好相反,「意外」反而可能是「常態」。
※理財周刊551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強震轉機
◎建甫專欄>大地震後 經濟指標難意料
◎房市觀察>奢侈稅打擊投機 勿傷及無辜
◎全球理財觀>日本地震使全球經濟板塊位移
◎特別企畫>資金轉向 一起到東協挖寶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5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