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外罹患「口吃」的名人不少。
英王喬治六世還是年輕的艾伯特王子時,他有嚴重的口吃。1925年,艾伯特以「帝國展覽會主席」的身份發表了一場演說,由於他結結巴巴,前言不搭後語,讓民眾聽得一頭霧水。
透過廣播傳送,艾伯特王子的語言障礙公開暴露在世人面前,不僅讓他信心盡失,也損傷了英國皇室的形象。
艾伯特痛定思痛,決心矯正口吃缺陷。他的妻子輾轉找到一名澳洲籍的語言治療師萊諾‧羅格(Lionel Logue),這位獨樹一格的語言專家運用巧思,以輕鬆、幽默,甚至在當時看來頗為怪異的方法,譬如要求艾伯特一邊用耳機聆聽莫札特的歌劇《費加洛的婚禮》,一邊朗讀莎士比亞的劇作《哈母雷特》對白等,幫助他放鬆肌肉,控制呼吸,重建說話與發音技巧。前後經過82次治療,終於讓他擺脫口吃夢魘,找回自信。
艾伯特原本是第二順位的皇室繼承人,但他的兄長愛德華八世(後封為溫莎公爵)因為「不愛江山,只愛美人」,堅持與一名美國女子結婚,就位不到一年就宣布退位,把王位拱手讓給了口吃的弟弟,艾伯特不情不願被迫登基,成為喬治六世,也是現任英國女皇伊莉莎白二世的父親。
當時,正逢二次世界大戰開打,1939年9月3日,已克服口吃恐懼的的喬治六世透過廣播發表震撼人心的經典演說,正式向發動戰爭的德國宣戰,大大鼓舞了身陷戰火之苦的英國軍民,讓他成為甚受愛戴的君主。
由知名演員柯林佛斯主演的奧斯卡電影《王者之聲——宣戰時刻(The King's Speech)》,把這位勇敢無懼的英王傳奇故事,鉅細靡遺地刻畫出來。
口吃男多於女
一般人若是遇到特殊或重要場合需要開口講話,難免因為緊張結巴而詞不達意,但這是暫時性的口吃。
醫學定義真正的口吃,指的是經常性說話中斷不連貫、一再出現相同字的重複、聲音的重複或拉長,不然就是用字零星破碎,讓聽者無法分辨了解意思。
另外,兒童神經內科專家邱南昌指出,口吃也常伴隨一些肢體動作,譬如眨眼、聳肩、頓足、擺手、臉部表情扭曲等次要症狀。
口吃只是症狀,既非疾病,也不是情緒障礙或精神緊張導致。口吃一直受到諸多誤解,以為是一種壞習慣、心智不全、舌頭功能失常等。
【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雜誌》148期;訂閱天下雜誌群知識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