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回答問題只有兩種答覆:「是」或「不是」。但妳或許注意到了,在Facebbook上,當妳收到活動邀請時,多了一個「或許出席」的按鍵。突然之間,「或許出席」聽起來是個好選項,無傷大雅吧?不見得喔,過度依賴這種缺乏力道又沒個性的用語會破壞妳的決策能力和人際關係,讓活動失去了興味。
為何我們陷入了「或許吧」的陷阱
多虧了這些社群網站,「或許吧」有史以來第一次成為可接受的答案。芝加哥的心理諮商師說,妳從來無法想像用「或許吧」作為答案,把對方懸在那兒--但這個現象已成為現實。
而且,電子邀請函只要按一下滑鼠,就能大量寄出,每個人都可能被一大堆邀請函疲勞轟炸。專家說,我們覺得自己應該立即回覆,因此,我們按「或許出席」以示禮貌,預留一點喘息的空間。同時,我們的生活都十分忙碌,妳無法得知自己兩周之後還有沒有空,所以把作決定的時間延後。妳自己或許不知道,但「或許吧」已經成了妳全功能的逃避之詞了。
這一類的用語如何將妳變成一個討厭鬼
專家說,這會產生現實生活上的效應:妳在網路上用「或許吧」的頻率越高,現實生活中使用的頻率也會越高。
舉例來說,妳還沒準備好到男友的父母家過夜,但妳擔心回答:「不」,會讓他不高興。因此,妳以「或許吧」間接拒絕他;或是朋友邀請妳去看展覽,但妳想衡量一下自己的選擇性,就給她一個「或許吧」。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的心理學專家說,危險的是:當妳跟每個人都說「或許吧」,他們會認為妳不重視他們,不值得妳當機立斷下決定(或承諾)。過了一段時間之後,就會傷害到妳的信用。
以「或許吧」讓計畫在最後一分鐘前維持開放狀態,意味著妳否定了派對或是活動的期待感。研究顯示,當妳期待某件事情發生時,妳會玩得比較盡興。
另一個缺點是,這個回答也會讓妳壓力倍增。專家表示,所有的決定都懸而未決,會真的讓妳壓力大增。妳還沒下最後的決定之前,這些事情會一直懸在心上,讓妳緊張不已。
該如何改掉這個習慣呢?專家說,說出妳真正的想法,而不是順口給個「或許吧」。這樣一來,除了讓妳事後不會感到焦慮之外,也比較尊重邀請妳的人。
「或許吧」這句話讓妳快速成為討厭鬼。
【完整內容請看《COSMOPOLITAN柯夢波丹》2011年3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