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出「特殊國與國關係」,李登輝表示當年德國之聲的記者在採訪問題中指出,台灣是一個中國叛亂的省份,他強調台灣是一個國家,和中國以特別的國與國關係存在。因此台灣未來若還有修憲的機會,希望可以為國家的主體性和名字重新定義。
二十一年後,與野百合代表再度對談
(圖片提供/新新聞)
二十一年前在中正紀念堂廣場的野百合三月學運,是台灣民主化的關鍵一腳。但當學生代表最後去了總統府見李登輝然後退場後,被批評為是讓李登輝收割了政治成果。在其後的整個九○年代,李登輝展現強烈的意志改變台灣的政治經濟結構,當然結果有好有壞。
野百合學運滿二十一周年的三月二十一日,高齡九十歲的李登輝前總統,與當年學運領袖包括台大社會系副教授范雲、中研院政研所研究員林繼文、清華大學社會所副教授吳介民和中研院社會所助研究員李宗榮等人,舉辦「民主改革的未竟之業--李登輝與野百合再對話」座談會,分別就憲政改革、兩岸關係,政商關係等主題,面對面檢討過去二十年的台灣政治發展。
座談會一開始,擔任主持人的范雲便表示,這個座談會比起當年野百合學運前進總統府更有難度,當時祇是要求一個政治承諾;今天要的卻是透過當年的四大訴求,反省過去二十年政治歷史的真誠對話。……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55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