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嘴巴都說沒影響,但是私底下忙得要死,心照不宣」,這是日本震災後,最常出現在科技人嘴邊的話。
截至目前為止,日本震災後受創的幾項關鍵材料,包括BT樹脂、矽晶圓、陶瓷粉末、液晶原料、光阻劑、切削油等等,供貨狀況並不完全明朗,台灣相關下游業者雖然都有庫存量,日本供應商也說會盡快正常供貨,但電子產品零件過多且過於分工,環環相扣,一個環節接不上,恐有「斷鏈」之虞,誰都不敢保證,業者口中說「沒問題」,就真的沒問題?
深思兩大現象
媒體、研究機構到處查訪新訊息,然而每天的消息看似多樣,全貌依然模糊,部分關鍵材料雖然有替代商,只不過可能要冒良率降低風險、不敢保證品質不變、以及增加認證轉料的時間,這些問題不會一夕間有解答。但其中有兩個現象,非常值得深思。
一個是震災後,蘋果立即派專人赴台日韓中轉一圈,「包廠、包料、包漲價」,意思就是,有可能缺的料我都要,你們得挺我。另一個現象,這次震災後,代工廠似乎無聲無息,鮮少表達意見。
事實很明顯,蘋果已經成為消費性電子天王,品牌夠大夠力,吃了蘋果不見得強壯,但不吃蘋果一定傷身,做為蘋果電腦供應鏈的一員,誰敢抗命不照辦?有料源,當然優先供應夠力的客戶。結果又重回電子業老掉牙論調:「強者恆強、大者恆大」。
兩極化發展
健康活存的代工大廠,日子也不好過。這次日本震災後,除了極少數幾項產品,許多電子公司都說有其他替代料源,這是事實,然而外界不清楚的是,品牌大廠主導力相當強,在產品發展之初,就已經設定好供應商,其中許多關鍵零件,確實偏好日本為多。
代工廠在合作一段時間後,著眼降低成本或分散風險,往往會建議品牌客戶,「試試看台灣、韓國材料好不好」?答案可能是「好呀!」不過,轉換替代商衍生的費用、品質問題,代工廠都得負責,更有甚者,「因此降低的成本,要退給品牌廠」。搞到後來,代工廠乖乖聽話照做,可能省事得多!以至於這次日本事件後,才會牽連之廣,供應鏈一時之間混亂一團。
代工廠對於自己的宿命,無能為力,只能力求轉型、或提高技術自主能力,而且,絕不能失掉大客戶。去年第四季,行動PC品牌排名出爐,蘋果擠下宏,緊追在HP之後,成為老二;原本因缺少大量NB代工,因而在行動PC領域排名第五的鴻海,跟著進階到第三名。
保護傘有利有弊
台灣代工產業發展迄今,仰仗中國血緣之便,充分掌握到大陸世界工廠的好處,大型代工廠的製造基地算是相對多元。由於台灣做為代工大國已一、二十年,因此與國際重要品牌大廠可說是「生命共同體」,這是代工廠最大的保護傘。但是,最大的保護傘也遮蔽了代工業者的天空。
從日本這次的震災事件來看,代工廠面對缺料可能,只能積極應變、聽命行事,並無真正著力之處,而且後面可能衍生更大的不確定性;試想,如果供應鏈後來發現是虛驚一場,現在拼命提高零件庫存、拼命生產,會不會哪一天客戶告訴你,「夠了」,然後急單轉眼變砍單,一堆人工與產能何處去,過高的庫存如何調配?又是大問題。
以最大電子代工廠鴻海為例,蘋果是業績最大定心丸,可是鴻海為了吃蘋果,之前五、六○萬大軍,擴增到目前據悉超過一百萬,甚至估計邁向一二○萬的可能,龐大的人事薪資與管理,會時時帶給鴻海極大難度的管理挑戰。
其實,市場因為日本供應鏈問題,忘了台灣電子代工業的匯率變化、原物料高漲、工資調升的三大難題,已經讓業者焦頭爛額,此刻又加入日本問題,可說屋漏偏逢連夜雨,切實感受到什麼叫「流年不利」。
代工股回歸價值投資
所有代工業的問題,存在多年,業者只能不斷提升自己的附加價值,只是以台灣現行條件,時間會拖得很長。
股市的投資,向來要有夢有題材,相較於其他代工大廠,鴻海最會製造題材,所以能擁有稍高的本益比。不過,隨著一次次事件凸顯代工廠的困境,即便咬了蘋果、含住SONY,代工業者只要提不出高附加價值,就只好實實在在退回價值投資角色,超跌才有利潤。過去的廣達、仁寶是這樣,現在的鴻海也一樣,全部的代工廠都逃不掉回歸淡旺季的超跌價值投資路線。
本期其它精彩當期文章延伸閱讀
◎封面故事:通路商、收現金股受青睞
◎焦點議題:斷鏈危機引發外資多空論戰
◎特別企劃:台灣吃得到日本替代材料商機?
◎基金導航:天然資源商品成資金避風港
◎名家專欄:日本核災 太陽能熱度一整年
【本文詳情及圖表請見《先探投資 週刊》1614期;訂閱先探投資週刊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