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民眾的通膨感受之所以南轅北轍,概因物價通膨發生在部分商品,相反的,卻有其他商品刻正處於物價下跌之勢。
但……到底漲了什麼物價?在民眾生活必需品多樣化的商品組合下,瞭解哪些商品漲了價,實為現代智慧生活一門學問,而上行政院主計處網站自可一目了然。
觀看主計處網站CPI指數統計資料,若將物價波動較劇烈的民生商品進行比擬分析,很容易發現漲幅5%以上商品多達24分項,多集中在一般食品,此種糧食價漲及油價抬升情境,時至今日更顯嚴重。相反的,電子消費性商品價格則多明顯下跌,跌幅5%以上,就包括可攜式電腦-22.36%、行動電話-20.01%、數位相機及攝影機-15.90%、電視-13.72%、影碟機-7.82%等,占了跌幅5%以上13分項商品一半,也難怪2010年全年度僅呈現1.05%左右的低通膨假象。
由上觀之,若除卻電子消費性科技商品,單純考量民生必需的蔬果食糧及石油能源,恐怕會是個令人驚悚的「驚人」數字。再以時序分析,CPI同期年增率1月1.11%,2月速增為1.33%,雖主計處預估2011年全年度將僅稍稍突破2%警戒線的2.04%,但我看不只如此。既然通膨態勢如此嚴峻,通膨之後有何影響?政府「穩定中求發展」下一步將有何種作為?民眾又該如何啟動抗通膨的備戰功夫?
從經濟學「領先—落後」因子的變數連動角度分析,通膨後續的連動影響應該很簡單勾畫得出,例如政府勢必在「穩定中求發展」路線上,適時以緊縮貨幣政策的「升息」措施作為抗漲良方。此外,亦會積極採取對漲勢洶洶的進口商品進行「關稅調降」,以減緩「輸入型通膨」壓力;而為減輕通膨壓力,國營事業的「凍漲機制」也難免要祭出。總之,只要經濟景氣不是那麼糟糕,政府先「穩定」物價機制的各項施政,都會是通膨之後的尾隨產物,這些措施又左右著下一波經濟表現,「景氣循環」(Business Cycle)也就將周而復始持續。
最後,通膨既然影響實質所得及報酬多寡,使荷包縮水,實質生活品質下降,因此作好財富管理規劃使實質所得及報酬提高的智慧生活信念不可或缺。知曉「漲了什麼物價」後,再將生活必需用品進行「替代品」及「互補品」分類,在不損及生活「效用」(utility)下,對同等效用商品使用,依其價格「取低捨高」,則即便通膨纏身,你也可能渾然無感呀!
※理財周刊553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全球能源政策大轉彎
◎封面故事>新能源震撼時代來臨
◎房市觀察>打房政策雷厲風行
◎全球理財觀>利多利空拉扯 金融市場觀望味濃
◎特別企畫>教孩子理財 這麼做就對了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53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