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進黨蔡英文、蘇貞昌的對峙形式,因為老主席許信良的突然加入而變成有趣的三搶一;許扮演蔡、蘇勢力消長的不意變數的分量,絕對不容兩人掉以輕心。相對於民進黨的雲雨密布,國民黨顯得清朗多了,但馬英九也就沒有可以提早試測社會反應、形成準確對策的機會。
兩個月內分別決定黨內候選人
(圖片提供/新新聞)
距明年三月正式大選投票,還有整整一年的時間,但台灣的總統選舉已經風雨欲來了。
先是民進黨、繼而是國民黨,都要在這兩個月內決定黨內總統候選人,以便讓候選人有足夠時間來籌劃大選。這樣的時程看來很早,但瞭解選舉的人會明白其中的道理;因為需要做的事還真多,要做得到位充分,極度耗時耗力。
候選人出線後,首先必須進行黨內整合,尤其是處理初選中難免會有的摩擦、傷害,確認黨內對手可以被轉化為合作支持者。接著要跑基層,讓基層感覺這個候選人的「誠意」,願意動起來幫忙助選。與此同時,還得聯繫上上下下不同層級掌握有樁腳的黨內公職人員,打好組織的基礎。
接著要組全面的文宣與政策團隊,訂定策略、籌劃波段,盯緊對手的一舉一動。過程中,計畫永遠趕不上變化,所以得不停應變調整,甚至要進行危機處理。
進入選戰後期,又要籌劃舉辦群眾造勢場了。場地、音響、台上演講的人都需預先準備,不過最費力的,還是確保真正有群眾能來。群眾不夠多,群眾場原本期待的造勢作用,就產生了「漏氣」的反效果了。
別忘了,這些事,每一件都要花錢。所以從頭到尾,候選人及其團隊還得持續募款,檯面下和企業界密集來往,有多少錢才能做多少事。……
※延伸閱讀:
‧從「眾星拱月」落至「眾矢之的」 蔡英文果真還沒準備好!
【完整內容請見《新新聞》1256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