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真的容易憂鬱?或許可以從《紅樓夢》找出端倪。
說到古今中外多愁善感的代表人物,應該非林黛玉莫屬。而她荷鋤葬花的行徑,相信臨床上應該會朝「憂鬱症」去診斷。話說黛玉葬花那天,正值芒種(春季的最後一天),賈府上下的女孩們全都興高采烈地準備祭餞花神,她卻一時悲湧心頭,獨自垂淚葬花,並寫下淒美斷人腸的〈葬花詞〉:「……怪儂底事倍傷神,半為憐春半惱春;憐春忽至惱忽去,至又無言去不聞……。」字句裡,道出春天這勾人愁緒的原凶。
令人不解的是,黛玉錦衣玉食、才色雙全、眾人憐疼,為何還會憂鬱上身?
2007年,知名心理學家瑪德琳.李文研究發現,優渥家庭中,30~40%的青少年有心理疾患,主要是因為物質生活的無慮,讓他們的人生欠缺急切的目標性,致使失去生存的意義感。
新近日本遭遇強震,斲毀了許多人的財產和性命。巨浪如獸,轉瞬間,沃土美景付諸泥流,無情肆虐下,貴賤貧富,全都被公平地戕害;只不過,災難過後,面對滿目瘡痍、親人失離、家園不在,悲痛與憂鬱,恐怕成了第二道食人巨浪,惡唬唬地蓄勢待發。
信仰,總在黑暗處亮著光。不論是佛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自古以來,無法理解的天數與厄運,在宗教的巨大傘翼下,心靈自此有了厚實的依仗,風雨不驚地安穩前行。
不論是黛玉、日本災民、憂鬱症患者,甚至每一個人,給心靈一個居所吧,為它灑淨禮拜,帶著它遶境歡慶。失序的陀螺有了軸心,每一個轉動,自然會帶出意義和存在感。
【完整內容請見《張老師月刊》2011年4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