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農工商各階百姓對新總統有何期待?
《天下》從企業開始,針對一千六百大企業主進行「二○○八國政前瞻調查」,
真實呈現他們的焦慮與盼望。
二月十五日這天,在香港機場等待轉機的大成集團副董事長韓家宸有些感傷,他想起十八年前到大陸發展時,皮包裡裝滿現金,只是沒處花錢,行李箱裡盡是從台灣買的高級日用品 。
此刻,站在琳瑯滿目的免稅商店前,看到香港人和大陸人血拼模樣;他感慨,「我現在擔心的是,沒有錢可花。」
在大陸建立起農畜王國的韓家宸,是大陸麥當勞、肯德雞最大的雞隻供應商;他們每天在大陸出貨的飼料達兩千五百噸;事業版圖雖大,但這兩年他的擔心也在擴大,因為小麥原料、勞工成本提高,都侵蝕著利潤。
由於中國今年開春祭出的新勞動合同法、出口退稅從一七%減為五%、人民幣去年兌美元升值七%,投資銀行還預計持續升值到一四%,都使得在中國的出口商難以招架。中國的外商同樣面對上述挑戰,但兩岸局勢的晦暗不明,使台商比起外商有著更多不為人知的苦。
根據最新出爐的《天下》一千六百大企業主「二○○八國政前瞻調查」顯示,對企業未來經營上,五成企業主最擔心的就是兩岸局勢不明,四成六對國際景氣看壞、四成二認為政府法令綁手綁腳。(見表一)
《天下》的一千六百大企業,去年總營收約有二十七兆新台幣、員工約有三六二萬人以上。其中不少企業已在東亞或全球佈局。過去一年他們經營上的痛苦,主要圍繞兩岸打轉。
兩岸局勢不明以及政府法令限制,包括談了許多的直航遙遙無期、台商赴大陸投資四○%的淨值比例上限,以及台灣金融服務業未能進軍中國,使得部份台商在大陸的融資困難,也限縮國內產業市場的開拓。
調查中,希望政府的兩岸政策更開放的有九一%、維持現狀八%,要更保守的為一%。(見表二)
此外,企業主被問及,「新政府在台商投資大陸的資本比例上限應多少時」,五四%的企業認為不該設限,但也有三三%的人回答要比現在開放,但仍要設限。(見表三)
兩位總統候選人針對此議題都表示開放;接受《天下》專訪時,馬英九表示,若台商將總部設在台灣,原則上投資中國沒有限制;而謝長廷則主張採動態管理,主要以產業技術、企業規模進行考量,他認為要避免出現企業掏空、債留台灣等問題。
回答問卷的企業主私下表示,對大陸投資最好還是有某些限制,避免台灣高技術的競爭優勢全盤流失。
兩岸關係的不明確,不但慢慢動搖台商原有優勢,也降低投資者信心。去年,中共國務院副總理吳儀在廈門與台商座談時表示,「台商不要只懂得低頭拉車,更要懂得抬頭看路」。言下之意,就是台商八○、九○年代的光景不再,必須改變製造業殺價競爭的作戰策略。這番話讓台下台商打了冷顫。
經常帶著台灣中小企業到中國與香港參訪的逢甲大學副董事長高承恕認為,過往兩岸企業的分工的模式:台灣走研發與行銷、中國負責代工與製造,可能在未來不再適用。
未來五年,中企是勁敵
根據調查,有七一%的企業主認為,未來五年,中國大陸企業將是台商最大的競爭對手;認為韓商是最大勁敵的有一八.七%。(見表四)
台大經濟系教授吳忠吉認為,台灣中小企業原有良好的經營管理能力與產品品質控制能力,但欠缺國際行銷自主權及科技研發能力。
吳忠吉進一步解釋,台商在海外投資結果,雇用當地勞工與幹部,被觀摩學習後,優勢漸失;當台商利潤下降後,又無力再承擔原料與設備的運輸成本,被迫就地採購與就地生產、行銷,逐漸與當地經濟關係愈來愈密切。
兩岸未來的新對峙不只出現在政治,更是企業間價值鏈的競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