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活動能讓寵物維持身體健康,但是狗、貓出門遊玩常會帶回來一身跳蚤,如何防止跳蚤上身,成為飼主最頭痛的問題。市面上可見多款除蚤滴劑,使用方式都是直接滴在狗、貓身上,便能維持約一個月的效用,但不同廠牌的藥物成份各異,留存在體表與殺蟲的方式也各不相同。目前常見除蚤藥物主要為芬普尼(Fipronil)、益達胺(Imidacloprid)、百滅寧(Permethrin)及色拉菌素(Selamectin)四種。
不被吸收的藥,最好不要洗澡
芬普尼和益達胺這兩種藥物為脂溶性,不需被身體吸收就能達到殺蚤的效果。貓狗的體表與毛髮上,佈滿由皮脂腺所分泌的皮脂,而芬普尼和益達胺均能溶解在體表的皮脂裡,跳蚤接觸到皮毛上的芬普尼或益達胺時,藥劑便可由跳蚤的外骨骼進入其體內發揮作用,將之殺死。不過,洗澡會洗掉貓狗體表的皮脂,致使藥物防護效力減弱,因此使用這類藥物後,不宜太常幫寵物洗澡,頂多兩週洗一次,最好能等到下次點藥前再洗澡。
少量的芬普尼會積存在皮脂腺裡,而益達胺則幾乎不會。積存在皮脂腺的好處是:即使體表的藥物被洗掉,皮脂腺裡的藥物仍會隨皮脂分泌出來,再持續殺死跳蚤。不過,芬普尼散佈全身的速度較慢,施用後或洗澡後約 40 小時,才能達到有效的防護劑量,而益達胺施藥後不到 24 小時即具防護效果。
芬普尼和益達胺殺死跳蚤的原理並不一樣。芬普尼能阻斷跳蚤神經細胞上的氯離子通道,使神經細胞一直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註),導致跳蚤死亡;它除了能殺死跳蚤,也能殺死壁蝨。而益達胺則會與跳蚤神經細胞上的受體結合,導致神經細胞失去正常傳導的能力,使跳蚤麻痺死亡。
會被吸收的藥,小心其毒性
另外兩種成份:百滅寧與色拉菌素則會被皮膚吸收,因此,施藥後均可以洗澡。百滅寧被吸收後,大部份積存在皮膚與毛囊根部的角質層裡,由於角質代謝週期為 28 天,因而能維持將近一個月的除蚤效果。色拉菌素為脂溶性,被皮膚吸收後,會隨血液循環全身,但最終可以選擇性的從血流中再分佈至皮脂腺,透過皮脂腺的持續分泌皮脂而遍佈體表,所以,要達到全身有效防護劑量的速度較慢,大約需要 40 小時。
百滅寧和色拉菌素殺死寄生蟲的原理正好和芬普尼相反,主要是增加神經細胞氯離子通道的活性,造成蟲體的神經麻痺而死亡。此外,百滅寧與色拉菌素不只可以殺死壁蝨、蝨子、蚊子,對犬心絲蟲也有一定的防護效果;而色拉菌素對耳疥蟲、毛囊蟲等寵物常見的體外寄生蟲也有效。
安全使用除蚤滴劑
無論是哪一種成份的除蚤滴劑,都建議將藥物點在寵物頭頂、後腦勺、頸背及肩胛骨之間的位置,這些位置是寵物不容易舔舐或搔抓的位置,可避免藥物在散佈全身或被吸收前,因寵物舔食或抓、搔而流失,以保證施用後的效果。
目前常用的除蚤藥物,在正確施用的前提下,對寵物與飼主的毒性均極低,但畢竟除蟲藥物都有一定的毒性及危險性,施用時必須遵照說明書所訂的使用規則。例如:貓的肝臟因缺少代謝百滅寧的酵素,不易將它排出體外,會導致中毒甚至死亡,要是家中同時飼養貓與狗,就算只在狗身上施用百滅寧,貓舔舐狗毛或是待過狗躺臥的地方再舔理毛髮,都可能造成貓咪中毒。所以一定要請獸醫師協助或在獸醫師指示下施用,不宜自行買藥投藥,以免危害寵物及主人自身的健康。
註:正常神經細胞興奮後,氯離子通道會開啟,使氯離子進入細胞,讓神經細胞恢復原本的不興奮狀態。若阻斷氯離子通道,氯離子無法進入,就會使神經細胞持續處於興奮狀態;反之,增加氯離子通透性,則會使神經細胞一直處於不興奮狀態,而無法接收新的訊號,神經便會麻痺。
防蚤還有其他選擇:吃藥與戴項圈
除了滴或噴在體表之外,巿面上常見的除蚤藥物還有讓寵物服用的藥錠及除蚤頸圈。
藥錠的成份主要為祿芬隆(Lufenuron),能抑制幾丁質的合成,而幾丁質是構成跳蚤外骨骼的主要成份。當犬隻吃下這類藥物後,血液中的祿芬隆,會因跳蚤吸血而被食入。跳蚤成蟲的外骨骼已長成,不需要再合成幾丁質,所以無法殺死成蟲;但成蚤生下的蟲卵含有祿芬隆,成蚤帶有祿芬隆的糞便又是幼蚤的食物,故此藥能抑制蚤卵發育時與跳蚤幼蟲蛻皮前的幾丁質合成,進而殺死卵與幼蟲。
至於常見的頸圈,成份多樣,但主要是以薰劑為主,能持續釋出跳蚤討厭的氣味,驅趕跳蚤,部份則含有殺蟲效果的藥物。頸圈氣味能保護的範圍通常為配帶部位的前後 15~20 公分,雖然無法涵蓋全身,但寵物通常會以抓搔、咬囓等方式自行清除身上跳蚤,只有頭頂、後腦勺、頸背及肩胛骨之間等不易搔咬處,易成為跳蚤藏身的部位,頸圈的功能正是保護這些部位不被跳蚤叮咬。
延伸閱讀
《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寵物的療癒力量》,馬提.貝克、德娜麗.摩頓著,心靈工坊出版
《寵物養樂多》,蘋果日報副刊中心編著,商周出版
《別鬧了昆蟲-不可思議的昆蟲新常識100》,森 昭彥著,晨星出版社
高三課本《生物》下冊
【完整內容請見《科學人》2011年第110期4月號;科學Easy Learn網路版‧行政院國科會補助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