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2天(4月21、22日),第5次環評審查的國光石化決戰時點,反國光、挺國光,兩派人馬角力,各搬出一籮筐數據,驗證了「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論爭寫實,針對國光石化,到底誰在為台灣石化業說「實話」?
「環保」意識抬頭的今日,政策領導人落入「環保」與「經濟」的兩難困境。敵不過環保團體、保育聯盟、生態協會乃至台灣綠黨的反對聲浪,原本的政策堅持似乎有所動搖,「經濟」終向「環保」低頭。國光石化將有可能因超高環評把關而轉向,屆時,台灣人民的就業機會將被剝奪,台灣經濟之向前發展動力將遭阻擾。
我先簡單以「兩新三高四壞」來正反兩面客觀分析國光石化的「優」與「缺」。國光石化案的規劃與願景,除了引進「新技術」(歐盟最新製程BAT)、創造「新效能」之外,它更是個超「高環評標準」下的產物,又每年能創造超過5000億產值及增加500多億稅收的「高附加價值」,在其上下游關聯產業上更可創造出初估37萬員額(縮小規模版則為23萬)的「高就業機會」。然而,如此國家建設大案應正反兩面慎思,尤其在全球氣候變遷,而環保意識高漲的今日,國光石化案所可能帶來的「高量排碳、健康風險、濕地破壞、用水問題」等四個關鍵壞處也不可不顧。
我再以「最佳化」學理來提出對國光石化的推案建議。設計一套同時顧及「環保」與「經濟」的效益函數模型,然後細細分解環評變數及經濟變數,再以權重將兩方變數同時丟進效益函數中進行最佳化效益推演,另在超高環評把關下研擬「配套措施」進行模型修正,試算出對國家未來願景發展最有利的「整體最佳效益」(global maximum)產出,如此便是為國為民甚至為後代子孫著想的智慧之舉。
前一陣子,有學術友人問我對「環保」與「經濟」的選項,我回答了他,兩者「單選」都將禍國殃民,若能「雙顧」才是大智。最少我堅信,若過分高漲「環保」意識而棄卻將國光石化根留台灣,那就連「局部最佳化」(local minimum)都將無法達成。台灣「狹隘民族意識的分歧」,政黨惡鬥的多年結果,多所「破壞」少有「建設」的「為反對而反對」歷來有之,致國家資源及社會成本殆盡無數。對於攸關國家經濟大命脈的重大建設案,反對方不應一味以「破壞」收場,應該堅持以嚴格把關的「建設」精神,督促並監督政策方各項「配套措施」的研擬與施行,將環評負面效應的可能發生降至最低,尋求最為有利的「整體最佳效益」,使國家經濟引擎得以在安全保障之下,有效能的高速運轉,審慎為後代子孫平鋪康莊大道。
※理財周刊556期更多精采文章:
◎封面故事>資金轉向 換股大作戰
◎封面故事>陸客自由行將開放 牽動法人操作策略
◎特別企畫>必懂! 節稅秘笈
◎降低所得加項絕招>股利要課稅 參與除權息費思量
◎理財名人堂>不玩金融商品 王彩樺專買新北市房子
【完整內容及圖表請見《理財周刊》556期;訂閱理財周刊電子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