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S〜天災過後
日本福島的9級超級地震,可說讓環太平洋地震帶的亞洲各國聞震色變!除了天災造成的重大傷亡,核電廠的輻射外洩也讓各國傷透了腦筋!台灣,尤其是東部的花蓮,颱風、地震可說是家常便飯;但是這次的日本大震,讓同樣身為環太平洋火環帶的台灣,重新思考面對複合式災難的應變能力,民眾真的準備好了嗎?
面對地震的保命準備
保命守則一:勿驚慌,就地尋找安全掩護
面對這次的日本海嘯與地震災害,花蓮門諾醫院急診醫學科張國翊主任表示,其實我們也期望能夠像日本一樣可以透過簡訊系統,給民眾有20秒到30秒的預警時間,但是國內的相關資訊系統尚有發展建置的空間,因此地震來臨時通常是無法預警的,但至少要知道地震來臨時的保命要點。
遇到地震時3大注意要點
◎一般人遇到地震的第一個反應就是:趕快往外面跑!──錯!
◎正確做法:
1.保護自己:就近尋找堅固的家具或房屋大樑,壓低身體,並儘可能保護頭部。
2.穩固身體:減少讓身體晃動的機會,就是儘可能的抓好一樣固定的東西,比如說牆邊,或是穩固的門把。
3.冷靜等待:等待地震搖晃完畢後,觀察周遭地形,確保自己處於安全的狀況下,迅速移動到空曠的地點;若感覺地震震度大於8級以上,要盡量往高處移動,以防後續海嘯到來。
保命守則二:必備隨身地震包
既然地震目前還完全無法有效的預期,平常就要準備好所謂的「急救包」或是「地震包」,以面對不時之需。
地震包的內容物
張國翊主任建議急救包(不用太大,A4見方大小即可,顏色鮮豔,耐磨損又易於攜帶的軟式背包即可)的內容物:
◎ 水(700〜1000㏄)。
◎ 供外傷使用的藥水、碘酒、紗布、棉花。
◎ 可度過24〜48小時的食物,如乾(口)糧、小罐的洋芋片、巧克力。
◎ 小型的打火機、手電筒、4個乾電池、充飽電的備用手機、雨衣防寒裝備。
建議可以準備一捆錫箔紙,一方便可以當作食物加熱的承載容器,夜間也可以包裹在身上防寒,而且錫箔紙本身又容易受光,可以讓救難隊清楚的辨認方位。洋芋片與打火機,除了洋芋片富含的油脂可以當作熱量提供的來源,洋芋片也可以用來燃燒做為緊急時的火種。因此,只要有水、洋芋片、乾糧,最起碼就可以撐48〜72小時,並等候救援的到來。
地震時在平房或樓房,怎麼保命?
當地震無預警發生時,若在平房或樓房,千萬不要試圖往外面移動,應該先找家中比較堅固的物體,例如在牆角的桌子(有依靠的)或比較靠近牆壁的家具,然後拿起身邊的椅墊或是書本等物品以保護自己的頭部。
切記千萬不要靠近有玻璃或危險的物體,例如電視櫃、書櫃、流理檯、瓦斯桶等等。冷靜等待地震搖晃結束之後,迅速將電器、瓦斯關閉再離開,以免引發火警,接著再往空曠的地方移動。
若是沿海居民遭遇8級以上的地震,因為有海嘯的危機,寧可先考慮往高處移動,撤退到高處觀察半小時以上的時間,才是較安全的做法。
地震時在高樓,怎麼保命?
地震時若在大樓,同樣也是不要馬上試圖往外面移動,首先找安全的角落或是屋樑邊蹲下,才是正確的觀念。
尤其不要搶搭電梯,這是地震時的禁忌!也不要貿然往安全梯的方向奔跑!
因為台灣的安全梯常常會堆滿東西,而為了避免「白跑一趟」,最安全的方法還是先冷靜思考,就近躲避在最安全的地方,例如堅固的辦公桌邊或樑柱邊,並拿好椅墊或是公事包保護自己的頭部,靜待搖晃結束後,再試圖向外面移動。大都會區還需注意外面的廣告看板以及高壓電線有可能掉落的危險。
地震來時,孕婦該怎麼辦?
花蓮門諾醫院婦產科廖基元主任表示,愈接近預產期的孕婦,較大的刺激跟驚嚇都有可能會造成產婦發生急產以及早產的危險!孕婦必須隨時做好心理準備。急診科張國翊主任回想兩年前,就曾經有一位孕婦因為颱風天的強風把窗戶吹破而受到驚嚇,當晚小baby就提早了兩個星期報到。
而地震跟颱風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地震幾乎是無法預期的,因此當地震來臨時,造成孕婦的心裡壓力其實比颱風要多好幾倍,所以因地震受到驚嚇而引發的急產也不無可能。建議孕媽咪平日就要先構思好,當遭逢地震這種不可預期的天災時,學習如何處變不驚,以母子均安為最高原則,因為孕婦行動不便,因此平日就要自行規劃家中可供躲避的安全地帶,並移除附近的玻璃等易碎物品,可預先在安全處備好防震包,以備不時之需。
儘量尋求專業協助,切勿自行處裡
災難現場瞬息萬變,如果真的因為驚嚇而在家中發生急產的狀況,張國翊主任表示,非到緊要關頭時,千萬不要自行處裡,以免造成嬰兒細菌感染。過去就有孕婦因為急產,而在家中自行以剪刀剪斷嬰兒臍帶而發生細菌感染的狀況;正確的做法最好還是馬上致電119,請救護車立即前往處裡,再由醫院急診室的醫師進行專業的後續處裡。
尤其經產婦要更注意,因為經產婦的陰道比初產婦寬鬆,因此產兆會比初產婦縮短許多,一有不慎,通常在3〜5分鐘內就會發生急產的狀況。醫院接到急產的狀況,會立即啟動急產的作業程序。
孕婦被天災嚇到肚子痛,怎麼辦?
預產期前幾個禮拜,不管是因為地震、海嘯等天災受到驚嚇,或任何不明原因而產生的肚子疼痛,千萬不要輕忽!尤其是初次懷孕的媽咪,可能更會忽略這樣的狀況。廖基元主任建議,接近預產期時,只要有疑似肚子疼痛的症狀,應馬上到醫院做進一步的檢查,由專科醫師為妳評估,醫師會依照產婦子宮公縮的頻率進行處置。
若真的不小心發生了受到驚嚇而在家中生下小嬰兒的狀況,廖基元主任建議還是透過醫院的通報系統尋求專業的處置,儘量避面自行進行斷臍,因為嬰兒都沒有打過任何的疫苗,自行斷臍可能讓嬰兒產生感染的風險,因此最好的做法還是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災後缺乏醫療資源,但要生了怎麼辦?
台灣經歷過921大地震,所幸沒有經歷過嚴重海嘯,但難保哪天會遭逢像日本這次嚴重的災後狀況,讓醫療資源無法做有效的利用,而勢必有些孕婦又很湊巧的必須在如此貧瘠的環境下分娩,必要的生產措施就必須回到最原始的方法,這時就彷彿是古裝劇電影中的情節一般。
張國翊主任表示,以下是在最不得已的情況下才必須要做的緊急處理:
1. 尋求周遭有生產經驗者的幫助。
2. 消毒器械,尤其是斷臍的剪刀以及代替臍帶夾的繩索。
3. 幫助小嬰兒呼吸,清除鼻臉上的羊水以其胎糞,並適度保暖。
4. 耐心等候醫療協助的到來。
災後環境變差,飲食要注意!
花蓮門諾醫院小兒科鄭永隆主任表示,1歲以下的嬰兒飲食還是以液體或是半固體食物為主,因為免疫系統尚未發展完全,因此避開任何可能感染的狀況是當務之急,尤其飲用水必須十分注意,無論哪種水源,都必須煮沸消毒之後方可使用,以免引發腸胃方面的疾病。
嬰兒的體內水分成分高、加上皮膚細薄,因此水分非常容易蒸發,適時的補充水分十分重要,以避免因為代謝循環不良而產生尿毒症。若母親還可以提供母乳是最理想的狀態,這也是提供小嬰兒最乾淨的水分與充分營養的最佳良方。
防止輻射危害Q&A
(資料來源: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
Q1:日本核電廠爆炸,輻射塵飄散恐長達1年?
A:根據日本官方公布的輻射偵測數據及氣象條件顯示,目前外釋的放射性屬局部性且量不大,不致往高空或向鄰國擴散,這些放射性物質飄到台灣的機率低,原能會已密切加強進行環境監測中,若輻射塵飄落至台灣,政府會公布各項緊急應變措施及注意事項。
Q2:我是否需要服用碘片?哪裡可以買到碘片?
A:碘片在國內是屬於管制藥品,藥房沒有販售。台灣目前的環境輻射量仍屬天然背景值,並沒有增高的情形,離服用碘片的程度還很遠,而且碘片是一種藥物,隨便服用反而對身體有害。原能會一直持續注意環境輻射量的變化狀況,一旦有異狀,就會立刻透過電視、廣播、媒體等,提醒民眾注意防護。
Q3:聽說食用含碘精鹽可以防止輻射,要吃多少才有效果?
A:
1.現行碘片一錠130毫克,碘含量為100毫克。
2.台鹽公司表示,碘鹽中的碘含量為20〜35ppm。意即若成人要吃一錠的碘片,鹽量要吃到約2.5〜5公斤,因此不建議由碘鹽代替碘片。
3.醫師表示一天補充10公克的鹽,已達建議每天攝取量的150微克,碘含量已可保護甲狀腺。
Q4:懷孕的婦女能服用碘化鉀片嗎?(引用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資訊)
A:懷孕的婦女只有接受主管機關指示時才能服用碘化鉀片,因為懷孕婦女的甲狀腺累積放射性碘的速率比其他成年人要高,而且也因為胎兒的甲狀腺會因媽媽服用碘化鉀而被阻擋住。
Q5:為何日本當局建議40歲以上之成人不需服用碘片?
A:根據WHO之報告,說明如下:
1.大於40歲的成人因曝露在放射性碘131而罹患甲狀腺癌的機率非常低,因為成人的甲狀腺對碘131的輻射敏感度較低,而幼童相對較高。
2.根據報告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大於40歲),吃碘片所帶來的副作用風險也會越高,對人體所造成的影響可能會比接受放射性碘暴露還嚴重。
3.除非在吸收超高輻射劑量情形下,原則上認為40歲以上之成人不需服用碘片。
Q6:該如何保護自己?(引用世界衛生組織官網資訊)
A:
1.獲取正確且權威的資訊(來自主管機關由廣播、電視或網路播出的資訊)。
2.要儲備或只服用碘化鉀藥片,應根據國家衛生主官機關提供的資訊。
Q7:核子事故時,民眾如何掩蔽?掩蔽時機為何?
A:依據核子事故民眾防護行動規範,當採行掩蔽措施的可減免劑量於2天內達10毫西弗時,將由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下令執行掩蔽行動,並發布民眾預警警報通知。已經在家裡者,應關緊門窗及關閉空調設備;若正走在街上,應迅速進入附近的鋼筋水泥建築物內;如果是在車內,而附近又沒有適當的掩蔽場所,則應關緊車窗及關閉空調設備。另請民眾收看電視或收聽廣播以了解進一步的事故發展情況及防護行動。
結語
日本大地震、大海嘯,再次讓全世界目睹了大自然的威力!在地震頻傳的台灣,一般民眾更要有防災的預警措施,才能讓災害降到最低!萬一有一天,台灣遭受地震、海嘯的肆虐,會讓衛生醫療環境退化到十年或更早之前;加上核能廠萬一發生輻射外洩的危機,我們都要「假設」這個可能會出現的狀況跟時空。
因此也建議臨近預產期的準媽咪們,平日也要為自己跟小Baby做好防災的準備,一方面替自己的心理建設加持,尋求機會等待專業醫師的協助,讓寶寶可以在健康的環境下來這世界報到。
廖基元
學歷
國防醫學院醫學系畢
經歷
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科訓練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醫學中心高危險妊娠訓練
美國芝加哥鳳凰城腹腔鏡手術訓練
現任
花蓮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婦產科主任
張國翊
學歷
長庚大學醫學系畢
經歷
嘉義大林慈濟醫院急診科主治醫師
現任
花蓮門諾醫院急診醫學科主任
鄭永隆
學歷
中山醫學院醫學系畢
現任
花蓮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
花蓮門諾醫院新生兒加護病房主任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