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信醫院格外強調與病人充分溝通,建立親密的醫病關係,為什麼你會想這麼做?
我在美國工作了二十多年,一九七六年父親中風後返臺,親友知道我是醫師,便託我看顧一些長輩。醫院的一些現象,讓我相當震驚。有一次我去探視一位中風住院的長輩,他的親戚告訴我,病人的鼻胃管異常地冒泡,卻找不到值班醫師處理。檢查後,我發現應是插入食道的鼻胃管,被插到氣管裏了,萬一照顧者沒有發現而灌食,食物流入肺部,極可能致命。當時我真是不敢相信,醫師插管後居然沒有檢查就離開了。
還有,很多醫師只把病人當作一個病例,不記得病人的名字,病人也習以為常。在大醫院裏,醫師診察一個病人,只花兩、三分鐘,怎麼可能診斷出疾病?我還看過某大牌醫師,在走廊上健步如飛,家屬想問問題,得苦苦追在他身後……類似的現象,在臺灣的醫院中屢見不鮮。
我於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將我在國外學到、看到,對病人有益的做法帶回臺灣。
什麼才是「以病人福祉為第一優先」?請舉出幾個實際的例子,讓讀者更能了解。
最重要的是,醫師不能只靠書本上學到的知識來看病,要從病人的身上去了解他的需要,透過病人的敘述、與病人溝通的過程,去感受病人的痛苦,再找出解除痛苦的方法。
在和信醫院,平均每位醫師一診看二十到三十個病人,初診問診時間超過三十分鐘是很平常的事;我們把每位病人視為一個獨特的專案,由以各科醫師組成的團隊來提供照顧,包括做出正確的診斷、規畫正確的治療方針以及滿足個人化需求的身心靈照護。我們的病床不到兩百床,護士卻多達四百五十多位。照護周延,病人康復快速,就能早點回家。這就是以病人的福祉為優先的作法。臺灣其他醫院都以醫院經營績效為優先,以精簡人力來降低營運成本,醫療效果就打折了。醫院的硬體也很重要。若醫院像座迷宮,病人生病已經很不安了,還得四處奔波找門診。在和信,入口就有專人協助掛號、介紹環境,和信的樓層也不高,避免病人長距離移動;候診區座位足夠,絕不讓病人站著等待;診療間的設計,確保病人能保有隱私;為了預防感染,醫院更用心監測空氣品質……種種設計,都以病人的舒適、安全為第一考量。或許有人會誤以為這樣的醫療品質必須付出昂貴的代價,其實把病人照顧好,病床周轉快,醫院收入不見得會減少。和信也是健保醫院,百分之九十八是健保病人。
我期盼未來不僅是和信,而是臺灣所有醫療院所,都能讓醫師從容看病,對病人更人性化。這樣的醫院愈多,才愈能培育出好醫師、好護士,替病人帶來福祉。
很多醫院面臨經費不足的窘境,和信如何在堅持醫療品質的狀況下,同時維持醫院開銷?
和信成立初期,曾有人斷言「一定撐不到一年就會倒閉。」我們的門診病人約四成不開藥,而開給病人的藥,平均不會超過三種,也有人驚訝地說:「不賣藥,醫院怎麼賺錢?」
如今二十一年過去,事實證明我們不但沒有倒閉,而且漸入佳境,關鍵在於「效率」。舉例而言,不同於動輒上千張病床的醫學中心,和信只有兩百張病床,病人平均住院時間只有四天。我們會在病人入院前,事先安排好所有檢查,住進來就是要治療,絕不會讓病人躺在床上空等。如此一來,既不浪費病人的時間和住院費用,也增加了病床的使用率,效率高了,收益也隨之提高。只要「用對的方法,做對的事情」,永續經營並不是夢想。
你曾說能當醫師是一種福氣,為什麼會這樣說?
有一次,我聽了美籍醫師羅慧夫(Dr. S. Noordhoff)的演講,他說很慶幸自己可以成為醫師,表示照顧病人是他的「Privilege」。我一直很喜歡這個字,卻找不到合適的翻譯,便趁機請教。說得一口流利閩南語的羅醫師,將它譯成「福氣」,我認為這樣的說法很貼切。
病人與醫師的關係,是世上最特別的一種盟約,病人將自己的生命交到原來不相識的醫師手中,且對醫師推心置腹。我時常在想,我們做醫師的人,憑什麼讓人這麼信賴?光是這一點,不就已經是莫大的「福氣」了嗎?
日前《承諾,用心守護病人─黃達夫改寫醫病關係》一書付梓,你最希望讀者從中讀到什麼?
醫師必須承諾病人,會盡心盡力提供最好的照護。我認為這種「承諾」,不僅是醫師,社會各行各業,從政府到民間,也都該銘記在心,對工作付出最大的努力,負責任地做好分內的工作。此外,也希望藉由這本書,傳達「為他人服務」的精神,一個人如果認真工作,不是為了收入過日子,那麼他不但不用擔心丟工作日子過不下去,快樂也會自然產生。
你對於和信醫院的未來有什麼期盼?
首先,是過去二十一年來和信的癌症治療成功率、病人存活率愈來愈提昇,這是值得引以為傲的事。我希望這樣的數據不但要保持,而且還要突破。此外,我期待同仁都能在專業與做人方面更上一層樓,儘管已經離開學校,仍要持續地學習。醫師持續教育絕不只是出席研討會簽個名敷衍了事。以我自己為例,我每天都從網路吸收新知,而且,儘管我已累積了近五十年診療經驗,但我仍然深切地感覺,跟同事們一起看病、討論,結果永遠比一個人看病更好。因此和信一直強調團隊學習,藉由彼此討論,互相提出問題、給與意見,才能達到事半功倍的學習成效,提昇每個醫師的能力。
目前醫學院教育愈來愈強調人文科學,你的看法是?
現代醫病關係緊張,在醫學院中加強人文科學、倫理學,立意良善,但如果只淪為形式和考試,那就一點意義也沒有了。我期待課程的設計能讓學生們經過耳濡目染及深層的體會,建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透過內省的功夫,成為一個更謙虛、更能替他人設想的人。且醫學院應該只是學習的起點,而不是終點,因為所謂的人文與倫理,應該是每個醫師必須終生修煉的課題。
你認為好醫師應該具有怎樣的特點?
醫師要給病人良好的印象,讓病人產生信賴。所以醫師的外表要整潔、態度要親切,不該高高在上,應建立起與病人之間的平等關係。
還有,一個好的醫師,在照顧病人的過程中若遇到困難,不該輕言放棄,更不能怕麻煩,應盡其所能地以專業幫助病人,有追根究柢的精神,敢做敢當,不怕冒險。有些時候,醫師會面臨兩難:如果不做,病人可能沒有立即的危險,但也不會好轉;但如果盡力去做成功了,就會成為病人的生機。遇到這種情形時,醫師不應怕事而退縮。此外,我還認為一個好的醫師必須對病人負責,同時也尊重其他醫事人員的專業,在多方合作下,提供病人最好的照顧。
你有什麼話,想對有志行醫的年輕人說?
不是每個人都適合當醫師,更不是成績好的人就可以當醫師。我建議有志行醫的年輕人,應該先了解自己的性格。有一次我拿電腦去維修,維修人員花了很多時間,細心地跟我說明,讓我很感動。我問他:「你是不是對每個客戶都很感興趣?」他點頭稱是。我想,這也是醫師必須具備,最重要的人格特質之一。不喜歡親近別人,不習慣和人溝通的人,絕對無法成為一個好醫師。
此外,當醫師的誘惑不少,醫師必須正派、有正義感,絕不能收受回扣,或是為了錢而開不必要的藥、不必要的刀。
第三點,當醫師的人要有很強的好奇心,能自動自發地學習,碰到問題時,能尋求各種方式去解決。因此只會讀死書的人,也不適合當醫師。
你心中最幸福的片刻是什麼?
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曾有一位鼻咽癌病人,因為受不了治療過程的痛苦而「逃出」一所醫學中心,之後輾轉來到剛成立不久的和信。原本被醫師宣判沒有希望的他,經過妥善的治療與照顧,到了今天仍然活得很健康。類似的故事在我的工作生涯中不斷地發生。最讓我感到幸福的事,莫過於看到病人生活品質改善,病情日漸好轉。
【完整內容請見《講義雜誌》2011年4月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