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六年級生來說,不管你是不是文青,張曼娟這個名字,都在青春歲月中占了一個很重要的位置。在《海水正藍》紅遍大街小巷時一起為書中人物哭紅了雙眼;《緣起不滅》出版後,畢業紀念冊的落款旁總不忘互相寫上這四個字;看了短篇小說《天使的咒語》後,開始瘋狂在大街小巷中尋找裱框起來的「永保安康」火車票?
正因如此,雖從未與張曼娟謀面,但卻因與她的文字太過熟悉,彷彿看著那個綁兩條油亮亮辮子的小女孩,一路到青澀的青春時期,到後來開始為人師表的種種過程,分享著她的故事、她的心情。得知要專訪時,竟有種要和老朋友見面般的興奮與錯覺。
地震機會教育 學日人的沉著
約好和張曼娟專訪的那天,恰巧是日本三一一大地震過後第三天,連續被電視畫面震撼了許久,我們難掩心中的驚恐,話題一開始就繞著這場人類浩劫打轉。或許是海嘯的畫面太過駭人,讓人有世界末日來臨了的錯覺,張曼娟卻說,她從不避諱跟小孩談「末日」,地震剛過,她就在她創辦的「曼娟小學堂」裡跟這些學生們談了起來。「我覺得這一次地震,日本真的給了大家很好的示範。」張曼娟說,看到日本人的沉著,在面對如此大災難時的應變,提醒了大家,平時應該多做準備,才有辦法應付突如其來的災難;即使天地不仁,即使在一片斷瓦殘礫中,人們也可以非常堅強地自救。
張曼娟正色地說道,面對事情的眼光及態度都很重要,我們必須教會孩子,如何用樂觀的眼光來看事情,用正面的態度面對世界,即使是這樣的大地震,也能看到在地震中的人性光輝,比什麼都來得珍貴。「重大災難來臨的那天,你會想要做什麼?」原本料想應該是與親人訣別的一些話語,不料張曼娟卻回答:「假若不能一起存活,我會想能為活下來的孩子們留下些什麼。」她表示這是她目前一直在思考的事情。雖未曾走入婚姻,張曼娟卻為了小學堂裡的孩子們,有了如同天下母親一般的心情。
開辦「小學堂」 引導學生中文力
當初之所以為了孩子們開辦「小學堂」,是因為身邊的朋友紛紛跟她抱怨,自己的小孩花很多時間在電腦、網路上,卻不喜歡閱讀,由於網路上所使用的語言較簡單,久而久之程度也就跟著下降,不僅中文程度差,甚至相當排斥寫作文。
家教甚嚴,培養出張曼娟自小就懂得自律的個性。
她自己一位朋友是國中的國文老師,有天告訴她一個故事。在一堂生物課上,生物老師納悶地問大家,這題這麼簡單,為什麼不會答?台下學生開口了:「我們有疑問想請問老師,問題中的『結實纍纍』是什麼意思?」生物老師下課連忙去找國文老師哭訴,而這名國文老師在跟張曼娟敘述時,完全是哭笑不得的模樣。
為了加強孩子的中文能力,張曼娟下定決心由她開始做,二○○五年,私塾「張曼娟小學堂」因而誕生。從教材編寫開始,到正式開班授課,都由張曼娟自己參與完成,年齡從小學三年級到國中生都有,帶領孩子讀經典、讀詩詞,以及寫作。
張曼娟說,在她們那個年代,小時候除了上課,就是到處亂跑,童年在閱讀與想像中度過,對世界充滿好奇心,不過現在的孩子幾乎只有網路,不論是生活經驗,或生活常識都很匱乏,導致寫作時找不到題材下筆,常常在新課堂開始時,總會聽到學生們說:「沒有東西可以寫。」
小朋友重啟蒙 大學生重互動
因此,張曼娟常用引導的方式來教小朋友,有時在欣賞一篇文章時,會請學生們一起找「哭點在哪裡」,讓小朋友們了解:啊!原來是要這樣寫,才有這樣的效果?這樣的方式常讓小朋友有突然的大進步,也因此來到小學堂的學生們,往往在第三堂課開始,就已經可以馬上拿起筆來寫了。
讓張曼娟印象深刻的,是一個國中男生。剛來小學堂時,他根本無法寫出一篇完整的文章,甚至是「害怕」寫,後來張曼娟特別給予個別的指導,慢慢地教導他,如今進入第二年的小學堂課程,這個男生有天來突然大聲宣告,說他的作文拿到五級分了!「知道嗎?那一瞬間,真的讓人好欣慰又好感動。」
小學堂開始運作後,占據了張曼娟大部分的時間,對她來說,加強小孩的中文力太重要,她曾說過,中文力就是競爭力,是孩子解讀世界的方式;我們有什麼樣的孩子,便創造什麼樣的未來。
不過在教小朋友的同時,張曼娟早就已經在大學及研究所任教多年,對她來說,兩者有什麼不同的樂趣?張曼娟笑說,她覺得小學堂的課程重在啟蒙,每當看到小朋友們突然明白的那一刻,就會很有成就感;而大學、研究所則是一種成年人的對話,並非百分百照單全收,而是會有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這些不同的想法互相撞擊,總會產生一些新火花,那感覺非常棒。
講著講著,張曼娟忍不住嘆了一口氣說:「我真的好愛教書喔!」我笑著,但我懂,那是一種燃燒的熱情,是張曼娟發自內心的真實感嘆。不過別以為張曼娟是個溫和好欺負的老師,對於文學她有著十足的堅持,即使大學照樣是每堂課都有作業,而且,張曼娟笑說:「我可是會當人的喔!」
不僅是作家、是老師,張曼娟還曾幫歌手張清芳寫詞,為電視台做了20多集的偶像劇編劇。談起這段經歷,張曼娟說,她覺得作詞是要透過歌曲幫歌手表達內心想法,相較於當作家想怎麼寫就怎麼寫不太相同。她也曾邀作詞人方文山到大學演講,讓學生透過美麗的歌詞,探討現代文學。
【完整內容請見《食尚小玩家》2011年第32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