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文章

小兒用藥絕對「藥」小心

採訪撰文/翁昭鈺;諮詢/高雄聖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謝佩穎、萬芳醫院藥劑部副主任 郭莉娜    


關乎生命 小兒並非縮小版的大人





您對用藥的常識有多少?您可知道小兒並非縮小版的大人,因此用藥必須要非常的小心,無論在劑量、種類、劑型等等,都必須有所規範,因為用藥錯誤造成的影響,是有可能讓一個小小生命因此致死的,因此爸媽們,用藥絕對「藥」小心,而這個議題也不斷的備受重視。事實上,嬰幼兒所使用的藥物,與成人有非常大的差異,這也是為什麼如果小孩感冒,千萬不能餵他吃大人的感冒藥,高雄聖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謝佩穎表示,小孩從出生後,所有的身體器官都在慢慢的成長發育,才會逐漸長成一個成熟的個體,以對於藥品接受的能力來說,他們的肝、腎功能不佳,因此代謝能力、排除速度都不像大人,因此在用藥方面才需特別留意。此外,還有許多父母對用藥的方法不清,面對像是寶寶就是不吃藥、很多藥不知道該不該混在一起吃,以及一吃藥就吐等等問題困擾不已,本文的用意就是希望可以建立父母的正確觀念,以及協助解決常見的問題。

兒童專用藥物 家長知多少?

面對那麼多的小兒用藥問題,家長們可否知道,其實目前各大醫院給小兒的藥品,已經幾乎改為「兒童專用藥物」,至於「兒童專用藥物」是什麼?它又有什麼特色呢?基本上只要小孩還不太會吞藥丸之前,其實都適用這種藥物,0~6歲之間的孩子為多數使用者,謝佩穎醫師表示,這類藥物是針對兒童的生理狀況,像是身高、體重、年紀設計,有以下的特色:

1. 依小孩的需求改變劑型,像是液劑、糖漿(包括以粉末加水溶解類型)、顆粒劑或粉劑、咀嚼錠等,減少小兒用藥困難和抵抗。

2. 使用專用量杯、餵藥器,劑量好掌握,會依照體重設計對比的劑量刻度,用量也更為正確。

3. 味道不會太苦,有些藥水的味道甚至很甜,家長也好餵藥。

4. 藥品的標示完整,可讓家長再次確認藥品的正確性,且是完整、不經分裝的藥水。

5. 為了避免誤食藥物,藥水部分還有設計安全瓶蓋,讓小孩不會喝下。


而萬芳醫院藥劑部副主任郭莉娜也特別針對「兒童專用藥物」的劑型說明,她表示這類藥物多為藥水,主要可分為四種,第一種是糖漿(含糖85%),第二種是懸浮液(多數為抗生素),第三種是溶液劑,第四種則是酏劑(含有酒精,可幫助藥物溶解)。不過,也有少部份可溶於水或可咀嚼的藥丸,像是退燒藥。而目前健保給付的兒童專用藥物多達100多種,家長若去一般的診所就診,也最好主動要求開立兒童專用藥物,目前在醫改會的兒童用藥網站上,也可查到有提供兒童專用藥物的醫療院所。


避免磨粉 減少交互感染

其實除了以上的優點之外,要求使用兒童專用藥物的另一好處,則是可「避免磨粉」,過去這個問題不被重視的原因在於,兒童專用藥物近十年來才開始推廣,在這之前嬰幼兒的藥物都是將藥丸磨成粉。不過,磨粉的另一個大問題,郭莉娜副主任指出則是這過程可能造成藥物潮濕、交互感染的機會大大提升,在藥物品質受到影響的狀況下,藥效也會大打折。此外,藥物磨粉後,也使得家長較難確認藥品的外觀是否正確,因此藥師必須多增加一道確認的動作,確保藥品和小孩的年紀、體重和症狀相符合。此外,磨粉也可能造成藥物殘存問題,若這台機器之前是磨大人的藥,之後又接著磨小孩的藥,汙染的機會很大,藥品的保存期限也會下降,因此分裝的機器和包藥機器也必須做好清潔工作。

謝佩穎醫師也特別指出不適合磨粉的藥品,像是腸溶錠(膠囊狀,可以順利通過胃部而到達腸道開始崩散吸收,防止藥品被胃酸破壞,磨粉後會被破壞)、膜衣錠(在藥丸外添加一層薄膜,防止藥物被胃酸破壞,延遲藥物的吸收作用,但磨粉後會讓藥效濃度過高,人體吸收太快,造成危害),因此磨藥確實有其風險存在,對藥品本身就是一種破壞。總而言之,目前不斷鼓勵父母主動要求開立兒童安全藥物的用意,不僅在安全上加分,也可真正避免嬰幼兒吃到不潔的藥品影響效果。


交互使用藥物 影響藥效

在正常的情況下,當然最好是不要交互使用藥物,如果必要的話,也至少錯開2個小時再服用。謝佩穎醫師指出,交互使用藥物牽涉到藥物動力學以及藥效學,藥物動力學則代表A藥和B藥使用,會互相影響吸收、代謝,甚至影響到B藥的功能;另一種藥效學則指A藥和B藥加乘起來的效力,有可能是>2或者<2,不僅會改變原有的效果,更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郭莉娜副主任舉例說明,像是止瀉藥水(高克痢?)含有高嶺土和果膠,可將腸胃中的細菌、細菌所分泌的毒素,以及腸胃中多餘的水分吸附到其表面,而達到止瀉的目的,一定要與其他藥品錯開吃,否則會影響其他藥品的吸收,甚至也要與食物間隔半個小時再吃,避免吸附其他食物。

除了藥品和藥品之間的服用問題外,交互作用還包括了許多媽咪關心的問題,就是藥和食品之間的關係,許多媽咪問:「我能不能把藥摻在牛奶裡給小孩喝呢?」對此謝佩穎醫師表示,最好不要把牛奶和藥品混合服用,因為牛奶會降低藥物的效果,郭莉娜副主任更進一步提醒,如果把藥和牛奶混合會造成牛奶本身的味道改變,有些較為敏感的孩子就會察覺,不僅可能拒喝,日後更可能造成連一般牛奶都不喝的狀況,因此這不是一個好的做法,應以一般溫開水服用就好。此外,謝佩穎醫師也提醒,抗生素藥物和鈣、鎂會互相作用,因此應避免吃下含有鈣(牛奶、小魚乾…)、鎂(綠色蔬菜、香蕉、小麥胚芽…)礦物質的食物後,直接吞服藥物。


什麼是藥物不良反應(Adverse drug event,ADEs)?

謝佩穎醫師與郭莉娜副主任指出,所謂藥物不良反應是指正當使用藥物下所造成的傷害,且產生非預期的不良反應(副作用),讓身體的反應過強。謝佩穎醫師表示,根據美國研究指出,有50萬的人曾經出現這樣的狀況,且年紀越低,比例越高,小於5歲的人佔了43%,以抗生素藥物最多,用來治療皮膚、拉肚子等症狀,嚴重甚至會引起過敏休克。因此,為了確保安全,郭莉娜副主任提醒家長,若曾經發生這樣的狀況,可索取過敏藥物提示卡,日後就診時可給醫師看,請他不要再開同樣的藥。


五種常見的藥物給予方式和特色

1. 口服藥物:口服藥吞下到食道之後,再到胃,無論是藥丸或者藥水,會被胃酸溶解,然後被腸胃道吸收,藥效伴隨體循環擴散出去。而口服藥對大部分的小孩而言,都是最方便使用的,兒童專用藥物還可定量,用藥較為安全。不過使用口服藥,對媽咪而言最頭痛的問題就是小孩將藥物吐出,擔心影響藥效,又不知道是否該重新餵藥,也不了解應該補餵多少?對此謝佩穎醫師表示,如果寶寶是吃完藥馬上吐,則須補劑量重新餵一次;但如果是吞下後30分鐘才吐,那麼就可以不用補餵,因為之前吞下的藥物已到達體循環,且排空的時間也足夠,若再補餵劑量就會超過負荷。

餵寶寶吃藥的原則

1. 使用安全的兒童專用藥物,並用量杯精確使用藥物劑量。

2. 餵藥器不要伸入寶寶口腔太深的部位。

3. 使用溫開水餵藥,不應使用熱水或者其他飲品代替,以免破壞藥效。

4. 如果寶寶不肯張口吃藥,不要硬灌,以免日後抗拒吃藥。

5. 餵寶寶服用懸浮液時,不要摻水,應等寶寶服下藥物之後,再給他喝下與藥物等量的水(服用1cc懸浮液,就喝1cc白開水)。


2. 肛門塞劑:此類藥物是經由肛門黏膜吸收後至靜脈,最後藥效經由體循環發揮作用,而且效果很強。大部分用在退燒、止吐、幫助排便等症狀,但若寶寶有腹瀉症狀的話則不適用,否則會影響藥效。因為藥效很強,因此郭莉娜副主任提醒,使用頻率太高、濃度太高也有可能造成拉肚子,使得肛門受傷;還有若是發燒的症狀,體溫超過38.5℃且已使用口服退燒藥物仍無法退燒,才需要使用塞劑。

3. 肌肉注射:將藥物從肌肉打進血管,然後往體循環擴散,而這類的施打方式吸收較慢。大多用於嘔吐、止痛、退燒,還有小兒施打的疫苗也屬於肌肉注射。不過謝佩穎醫師表示,一般小孩子除非住院,症狀很嚴重,否則很少使用肌肉注射藥物。此外,像是濃度高、腐蝕性強的藥物也不能採取肌肉注射,否則會破壞肌肉組織。

4. 靜脈注射:將藥物從靜脈直接注射,經由血液全身吸收,特別適用於無法口服的藥物中。這類的藥物雖然使用效果佳,不過因為藥效強,因此有其副作用,謝佩穎醫師表示,這類藥物的危險性較高,而且藥物中的小顆粒有可能造成血管栓塞。郭莉娜副主任也進一步提醒,有些人施打速率過快,會讓身體產生不平衡的狀態可能導致過敏性休克。不過像是糖尿病患者所使用的胰島素因為藥物作用關係,就是採取靜脈或皮下注射。

5. 外用藥:以小孩而言,最常使用的就屬於藥膏,像是皮膚方面的濕疹、搔癢症狀,而使用的年紀則以醫師評估許可即可使用。謝佩穎醫師大致指出使用這類藥物的注意事項:

皮膚:因為小孩的皮膚較薄,且吸收能力好,因此用量都必須以薄薄的一層為基準,如果有開立類固醇的話,也必須避免沾到眼睛或者嘴巴,不過有些媽咪對類固醇有所疑慮,事實上這類藥物不要長期使用都是沒關係的,且類固醇適用的症狀很廣泛,只要小心使用、安全塗抹都沒問題。

眼睛:若是使用於眼睛的話,則最常用於結膜炎。第一,若只有使用一眼的話,則另一眼也必須點,避免交互感染,並先從沒有感染的那眼開始點;第二,點的方式必須讓小孩的頭往後仰,翻開上眼皮,滴入眼內,並閉上眼睛5分鐘,按住鼻淚管;第三,如果合併使用眼藥水和藥膏的話,則必須先用眼藥水再用藥膏。

耳朵:和眼睛一樣,如果只有一耳感染,另一耳也須使用藥物,而使用方式為將耳朵朝上,滴入藥物,停留1~2分鐘再換耳。


看清楚藥袋 用藥多一層保障

看清楚藥袋標示是非常重要的,當您拿到處方箋及領藥時,必須核對藥單、藥袋上的姓名、年齡、體重、性別、藥物種類及數量、用法用量等,是否正確無誤,衛生署規定藥袋上必須標示共十三項:包括病患姓名、性別、藥品商品名、藥品單位含量與數量、用法與用量、調劑地點(醫療機構或藥局)之名稱、地址、電話號碼、調劑者姓名、調劑(或交付)日期、警語。另有建議標示項目(共三項),主要適應症、主要副作用、其他用藥指示。


小兒與成人對藥品的適應性 大有差別

除了用藥安全之外,爸媽也須對小兒的身體機制有初步的了解,事實上小孩並非縮小的大人,如同一開始提到,小孩的各方面器官成熟度不佳,因此對於藥物的承受度不能等同視之,以下特別針對各器官差異提出解釋:

1. 胃部吸收:由於小孩的胃部排空和蠕動速度都比大人還慢,且在胃裡的停留時間較久,吸收能力會增加,因此必須針對小孩的排空速度和年齡給藥。

2. 肝臟代謝:小兒的代謝酵素功能不成熟,且肝臟代謝的速度很慢,藥物停留在體內的濃度會很高,因此給藥的時候需留意小孩的身高、體重、年齡,並觀察血中濃度是否足夠,了解是否有達到藥效。

3. 腎臟排除:大多到了1歲之後,小孩的腎臟功能才會與大人有同樣水準,在這之前藥物容易在體內堆積,且某些藥物從腎臟排出的速度會比大人慢。

4. 皮膚吸收:由於嬰幼兒的皮膚較薄,且含水量較高,因此對於藥物的吸收程度會比大人好,所以塗抹時注意不要塗太多,面積也不要太大,以局部使用為佳,基本上開給嬰幼兒的藥物也不應使用強效型。

不過,在醫院開立藥物之後,有許多父母也會發覺使用藥物的效果不佳,因此不知道該換醫生?對此郭莉娜副主任表示,有些狀況是因為藥物使用的療程不夠久,因此沒有達到效果,建議應聽從醫師走完整個療程再做決定;再者可請原有的醫生重新評估,有可能是給藥之後,病情又出現轉變,可針對新的症狀重新給藥,甚或是請醫師重新給予轉診的建議;如果以上的做法都沒用,則可考慮換醫生,不過務必把先前開過的藥物給新的醫生看,以免又造成用藥重複。


結論

除了一再強調的不磨粉、避免交互使用藥物,還有使用兒童安全藥物之外,在小兒意外中常見的誤食藥物也備受高度重視,爸媽應妥善的保存藥物,放置於小孩無法觸及的地方,最好上鎖確保安全。還有,爸媽千萬不可以拿上次沒吃完的藥又給小孩吃,謝佩穎醫師表示,每一次的感冒症狀都不同,還有病種、傳染途徑都不同,這還牽涉到藥品的保存期限問題,因此這是非常錯誤的做法。最後,郭莉娜副主任也提醒,千萬不可自行去藥局購買成藥給小孩吃,不僅無法對症下藥延誤病情,還可能因劑量、藥品不適當而危及生命安全,過去在美國曾發生過爸媽事先給小孩服用過成藥,卻沒告知醫師,又請醫師開立處方藥,在用藥過量的狀況下,造成小孩猝死的憾事。因此對於用藥,務必擁有完整的正確觀念,還有善盡告知醫師的義務,主動要求使用兒童安全藥物,才是上策。

攝影/潘朵拉(02-87735501)
梳化/蔡琇惠
模特兒/可愛妹妹凱妮、媽咪嘉雯


謝佩穎
學歷:高雄醫學院醫學系  
高雄醫學大學公衛研究所碩士
經歷: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紀念醫院小兒科醫師
現任:高雄聖功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


郭莉娜
學歷: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研究所碩士
經歷:萬芳醫院藥師   
永和耕莘醫院藥師
現任:萬芳醫院藥劑部副主任   
台北醫學大學藥學系兼任講師

【更多內容請見2011年4月號嬰兒與母親雜誌】


文章投票
今日訂購者 今日訪客:17113
   尚未登入
帳號(email) 密碼
文章總覽 首頁 雜誌清單 訂雜誌免費贈品 商品區
流行時尚雜誌最優惠活動! 大量訂購優惠報價 史上最優惠訂閱活動!

■注意事項

方案為本站優惠活動,贈品選項為雜誌社活動; 在本站訂閱雜誌的讀者可同時享有。

品名 方案 原價 特價 起訂日期 贈品選項  
嬰兒與母親一年12期 (此方案08/26止)以收到款項為準 0 2300
嬰兒與母親一年12期掛號費用 240 240  


雜誌生活網│ 公司簡介system by Twins
新北市汐止區連峰街7號  電話:02-2642-3366  傳真: 02-8646-2240
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