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台首次會議草草收場,其實這正是中國一箭雙鵰的談判伎倆-即藉由對傾中政權之扶持,或經由對台經濟金融之掌控,達成終極統一之目標;也暴露出中國要統一台灣的野心。
「兩岸金融監理合作平台會議」選在4月25日台北登場,中國銀監會主席劉明康來台時事前表示,台資銀行經營人民幣業務可免等待期,金管會也隨之釋出有意決定陸銀來台參股,引起相關業者極大期待。但後來這些利多變成空的,最後以「雙方確認將建立兩岸金管首長定期會晤機制開啟兩岸會談新格局」避重就輕的字句草草結束。使得傾中媒體,不得不以「此次會面只是制度化溝通的起步」,來唾面自乾。
《《先達政治目的後讓利》》
原先銀行業所期待的是,台資銀行在大陸設置的分行可立刻申辦人民幣業務,毋須一至二年等待期;台資銀行參股陸銀可以優於外資待遇,持股上限由20%提高至40%至50%;台資銀行在大陸可同步設置分行、子行及參股陸銀等,亦即中國之「讓利」能夠超出中國當今給予其他世貿組織WTO會員國的待遇。
問題是,為何他們來時是「燒滾滾」地釋出「免等待期」消息,後來又變成「冰冷冷」地須等待下一次北京會談時才有結果?原因其實很簡單,這就是北京一貫的談判伎倆,即它們先給你合理美好的期待,但「讓利」還是要能達成政治目的時刻,當前能發揮政治最大限效果的時刻就是2012年的總統大選。
他們清楚了解,對台資銀行之「讓利」,如參股、持股之提高,對台灣整體經濟言,只具「短多」效果,短期有利台商銀行股價之炒作,但長期言,它會枯竭台灣方面的金融資源,而不利於台灣經濟。換言之,過早之「讓利」反而會不利於中國國民黨的競選情勢。另一個目的是,給馬政府一些壓力,爭取更為有利中資銀行來台之各項規定,鬆解台方「實質對等」之要求,可以說是一箭雙鵰。
《《短多長空無實質好處》》
為什麼說中國對台資銀行登陸之「讓利」是短多長空?讓台資銀行在中國設置之分行或子行可立刻辦理人民幣存款業務,確實可增加其資金來源,利於擴張對台商之授信業務,增加收益,並會在市場產生「提升收益」之期待,與參股上限之提高,同具炒高股價之作用,成為台股突破「馬英九詛咒」之動能,給選民「簽署ECFA及中國之讓利等馬政府施政績效正在發酵」信息,而有利於傾中政權之連任,是短多。
但上述短多之過早發酵並不見得對選戰有利,因為他們也了解「讓利」所產生的台資銀行「登陸潮」雖可滿足台資銀行逐鹿中原之宏願,但一方面必然也會產生金融資源之轉移效果,即台資銀行為了應付「中原業務」之擴張,在有限資本之分配考慮上,必然放慢在台業務之拓展,甚至縮減在台授信之額度,以滿足「資本適足率」之要求。
首當其衝者即是台灣之中小企業及創業者,亦即長期會壓縮台灣之投資及經濟成長,創造失業,增加民怨而成為「長空」。這正是北京不想過早讓利,認為必須等到下半年才能獲得政治最大限效果的原因。
至於為什麼劉明康來台後,會獅子開口,試圖鬆解我方「實質對等」之堅持,及對中資銀行來台之各項規定?劉明康當然了解中資銀行在大陸之規模、分行數均數十倍於台灣,即使以資產總額做為比較,大陸全體銀行資產總額也比台灣大12倍(中國450兆,台灣37兆),即台資銀行在中國有12家,中資銀行在台也只能有1家,才符合密度比例之實質對等原則。
大陸之所以要求更多,其間難免蘊藏著一絲「以大吃小」,從而左右台灣金融,邁向服務北京終極統一之政策目標。
總言之,此次第一次兩岸銀行監理合作平台首次高峰會之所以草草收場,將舞台移至下半年的北京,絕非偶然,而是中國一箭雙鵰的談判伎倆,他們所要的是「台灣」,即經對傾中政權之扶持,或經對台經濟金融之掌控,達成終極統一之目標;而台商銀行所祈求的即是中原意欲之滿足,爭取眼前個別銀行之利益。
不過,平實而論,台商銀行登陸真的需要超乎外商銀行待遇的優惠條件嗎?為什麼不能腳踏實際循規蹈矩,而非操短路討便宜不可,讓北京有充分的籌碼來操作「一中」議題?將來之演變如何,其決定端賴台灣全體人民2012年之選擇與其睿智。
更多內容請訂閱玉山周報
http://www.formosamedia.com.tw/weekl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