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些家庭成員習慣彼此冷漠以對,擔任慈濟功德會懿德媽媽多年的林桂慧認為,這絕不是一個人所造成,而是彼此共同生活形成的一種習慣。
這種生活方式,讓家人不習慣開誠布公討論、不習慣把感覺說出來,也不習慣跟別人分享感覺。「孩子如果喜歡潑大人冷水,大人不妨試著把一天之中所說的話錄音下來,也許會發現:原來,自己都是這麼說話的!」
(圖片提供/大家健康)
關心孩子起床,是好的說話開始
以往的父母,習慣用命令的方式和孩子說話,所以很多人從小就沒有培養和父母說話的習慣,長大後也不知道該如何和孩子說話,「其實關心孩子起床,就是一個很好的說話開始。」林桂慧表示,父母不妨把孩子當成來家裡住的客人,隔天一早便問:昨晚睡得好不好?一定會讓孩子覺得很貼心。
此外,一天當中不限何時,使用肢體拍拍孩子、摟摟他,關心一下,都能讓孩子知道,雖然媽媽沒說出口,但心裡很關心他。「媽媽一定要自我調整,孩子才可能講話客氣、溫柔體貼。」她強調,媽媽對孩子溫柔講話、體貼他、關心他,孩子自然會照樣學起來。
不論再忙都要停下來聆聽
花蓮教育大學幼教系兼任講師敖韻玲,孩子還在上小學,就和他們談有關交友、課業、青春期、更年期等話題,讓孩子知道媽媽遇到更年期時,可能情緒會盪到谷底。雖然子女當時曾調侃:「到時候媽媽更年期,我們就要倒大楣了。」但當真正面臨時,親子感情超親密,事先打好的「預防針」,完全發揮效益。
她非常慶幸自己可以學以致用,懂得滿足孩子心理層面的需求,遠重於外在的風光亮麗,「用心聆聽、專注眼神,不論再忙都要停下來,」是確保親子溝通管道暢通的不二法門。
學會讚美孩子,孩子的氣質也會大受影響
林桂慧認為,學會讚美孩子,是最有效的親子溝通良方。日本曾做一項實驗,對著同樣的三碗飯說不同的話,一碗是批評責備,一碗是不理不睬,另一碗則是讚美和鼓勵,一段時間後,不理不睬的那碗先發霉,而且有臭味,接著是被罵的那碗,長出深綠色的霉菌,最慢發霉的是接受讚美的那一碗,在夏天長出紫色、冬天則是金黃色五彩斑斕的霉。
為什麼同樣一碗飯,卻有不同的結果?實驗的結論:因為飯在發霉過程中,接收到不同的語言能量,導致三種不同的結果。
日本更進一步實驗,發現收到不同音樂、話語的水,其結晶也各不相同,顯見在好的磁場中互動,對孩子絕對有好處,反之,父母又吵、又罵、又打,孩子的氣質也會大受影響。
想讓他聽話,要先讓他說話
汪詠黛覺得,父母再怎麼忙碌,仍要讓孩子感覺受到重視。至於如何達到這個境界,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單獨相處。「想讓他聽話,要先讓他說話。」母親可先拋出一些孩子樂於回答的問題,等孩子說夠了,再從談話過程中,讓孩子清楚父母對他期望。「千萬不要長篇大論,孩子一煩,就前功盡棄了。」
臺北市家長協會理事林美江則建議媽媽們,先處理好自己的情緒,再處理孩子的問題。「此路不通,換條路」,這句話不只勉勵自己,更用於鼓舞求學不順利的孩子。「對孩子,永遠都不能放棄,否則一定會先被孩子放棄!」(本文摘自《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一書)
※延伸閱讀:
‧當更年期遇上青春期,不可踩的7大孩子地雷
【完整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1年5月號;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