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研究是由R. Neal Davis醫師與其同儕就參與<脆弱家庭與兒童福祉研究>的1,764名一歲孩子的父親所提供的資料進行評量。這項長期的研究追蹤了1998年到2000年間出生於美國大城市的5,000名兒童,而受試者皆為一歲大孩子的父親,相較於精神狀況正常的父親,他們較常打孩子也較少為孩子讀故事書。這項研究提醒新生父親的產後憂鬱症需要被重視。
憂鬱父親毆打小孩機率
約為非憂鬱父親的3倍
就整體而言,研究中將近7%的父親在前一年曾有憂鬱發作,這數字與一般流行率相當。而這些與孩子住在一起或大部分時間住在一起的父親被要求回答包括正向與負向的四項行為。結果發現,憂鬱的父親表示在上個月毆打孩子者約為非憂鬱父親的三倍。憂鬱症父親毆打孩子者佔41%,非憂鬱症父親佔13%。且憂鬱父親表示每週至少為孩子讀三次以上故事書者低於非憂鬱父親的一半。
教養新生兒
父親可挑戰較有成就感之任務
東吳大學心理系張本聖教授認為,憂鬱症父親在面對新生兒這種重大壓力事件時,的確較易發生這類憂鬱衍生行為。過去曾有研究發現,若將生活中最嚴重的生活事件強度為100,一般人評估「家裡有個新生兒」的壓力強度是39,與事業有重大調整的壓力強度相同,比經濟狀況發生改變的38、親密友人死亡的37都要嚴重。更何況得憂鬱症的父親,在面對一歲之內的新生兒時,壓力強度該會比39高很多。在強大壓力下會出現情緒失控而易怒、責打孩子是可以預期的。
重點應放在如何輔導這些父親面對新生兒的壓力。也就是將教養孩子的任務分割得更為細緻,讓新手爸爸去做對其有一些挑戰性但又不會太大的照顧孩子的任務,這樣他較易有成就感,對憂鬱的緩解也有幫助。當然周遭親友的支持與鼓勵,對憂鬱的新生兒爸爸更是非常重要的。
產後憂鬱症
父親也應被重視
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葉雅馨主任表示,過去的研究指出,每年罹患憂鬱症的機率,父親為2.69%,母親則是7.53%。新生兒的父母可能因睡眠品質不佳、要承擔的責任加重及這些壓力改變了夫妻關係等而引發憂鬱症。而傳統觀念,讓照顧新生兒的工作與產後關注的焦點多放在母親身上,忽視了父親的角色。其實在雙薪家庭比例漸高的現代社會中,父親的角色與其因憂鬱引起的行為,也應被重視。因為若父母親其中一方有憂鬱症,肯定會對家庭造成影響,何況是有新生兒的家庭,易怒經常伴隨憂鬱而來,這也可以解釋上述研究何以憂鬱的父親較易責打孩子。
父親的角色對於孩子的身心發展而言是有很深的影響的,因此父親們如何提升對憂鬱症的認知、憂鬱情緒的紓解與懂得適時尋求協助,相信仍是當務之急。葉雅馨再次強調憂鬱症狀各有不同,包括很深的悲傷、體重減輕或增加,注意力不易集中、經常性疲勞以及失眠,或對過去喜歡的活動不再感到興趣。其他可能的症狀包括想死的念頭、無法解釋的身體狀況,像是頭痛或背痛等。若症狀持續兩週以上,應盡快就醫。
【完整內容請見《大家健康雜誌》2011年5月號;訂閱《大家健康雜誌電子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