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論就幅員、國情、經濟發展模式乃至產業現實結構而言,台灣與南韓的確可稱「兄弟之邦」。但台灣稱雄論長的時代早在20餘年前即已過去;隨著台韓在亞洲四小龍之中的地位一消一長,以及國民每人所得早被南韓超越,如今誰兄誰弟,只能各自表述,不過在大多數人心目中,恐怕台灣已無法妄自尊大。
最近的情勢變化,格外令人怵目驚心。南韓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7月即將正式生效,自生效之日起,9成以上的商品即可免關稅自由進出口。反觀台灣,迄今為止,不但關稅絲毫不能減免,還時時擔心受到非關稅貿易障礙的阻擋;因此,下半年開始,我們在歐盟這個重要出口市場中的占有率勢將直線下滑。
除了歐盟之外,南韓與美國的自由貿易協定也正緊鑼密鼓,只差臨門一腳,不需多少時日,我們在這個主要市場中的競爭能力也將明顯衰退。
而在此之前,東協已與南韓正式建立東協加1的自由貿易區;這個東亞最大的市場中,我商品的市占率節節敗退,正與南韓背道而馳。 當歐、美、亞三大重要自貿區都捨我而就韓,台灣的出路,就只剩下對岸的市場。但近年來占有率相對於南韓,也節節敗退。
尤其中共正處心積慮封殺世界工廠,隨著工資高漲而沿海民工嚴重短缺,今年下半年加工出口業恐將奄奄一息。
十餘年來,我們的發展模式,正是努力生產資訊電子與紡織業的中上游原材料,大力輸將沿海的世界工廠,出口先進國家;對大陸的出超對經濟成長率貢獻幾達8成,成為台灣的生命線。
一旦世界工廠關閉,中上游的原材料將無處可去,對大陸出口固將一落千丈,台灣經濟也會頓失支撐。
快速失去歐、美、亞、中這四大出路,對台灣而言,不啻四面楚歌,這是半世紀來僅見的恐怖局面;而我們的朝野對此簡直無動於衷,甚至不聞官員與學者專家置一辭,令人思之不寒而慄。
好在,從前年開始,引進大量大陸觀光客,為內銷市場注入活水,去年已急遽增長到300萬的驚人數字;今年還會進一步擴大,同時7月開始,又有自由行的旅客自每日500人逐步增加,台灣經濟能否穩定成長,有陸客就如同服了定心丸。只是,獨沽此一味,緊步香港後塵,可真是我們想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