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漳州市,泰山食品漳州廠來了位訪客,著急地問:「要不要緊?」那是漳州市副市長,在台灣塑化劑問題爆發後,立刻趕到現場,了解當地台灣食品廠的狀況。
簽訂ECFA後,兩岸原本都期待食品貿易可以加快進展,泰山董事長詹岳霖說,「現在要跟人家談,就跛腳跛腳。」一身黝黑,說話明快的詹岳霖,也是台灣食品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在顧客挑剔、廠商製造能力強的台灣,高品質與創新向來是食品業的競爭力。這次塑化劑風暴,暴露出台灣食品業自己都沒有注意到的競爭短板,就是外包管理。
「起雲劑裡有DEHP,絕對沒有人會想得到,」飲料公會理事長、久津實業顧問陳忠義語帶無奈地說。
食品業墮入黑心原料的陷阱
盛夏,台灣飲料食品廠每年都要經歷一次的肉搏季節,各家競相推出新品進通路。消費者拉開冰櫃、找到自己愛喝的飲料,五秒鐘。但是每個產品要得到這五秒鐘的青睞,開始的歷程,現在已經長得讓人搞不清源頭。
以泰山剛送進通路的飲料新品「御奉天山雪蓮茶」為例,台灣哪裡來天山雪蓮呢?所以,茶的配方,由泰山自己做,但其中雪蓮精華,是由台灣第一新藥萃取培植後獨家授權,而泰山的配方,還要靠許多原料廠商才能製作完成;生產,則是委外茗源食品工業。
據估計,台灣食品有八成是外包。
這其中,包括由廠家提供配方給代工廠,代工廠根據配方和原料商、生產的OEM模式,或全由代工廠協助發展產品的ODM模式。
產品愈來愈多樣、愈創新,這個旅程就愈來愈長。「真的是過了幾層都不知道,」一位食品業者坦承,「看不到上游。」
特別是台灣市場規模小、產品多,一家食品廠一個夏天就要推高達上百種新產品。如果什麼都自己生產、從頭做到尾,不合經濟效益,不如專業生產某樣東西,在設備投資、物料採購比較合算。
而且,愈是大廠,愈要建立品牌。全家便利商店公共關係暨品牌促進室部長林翠娟也觀察,打品牌成本很高,企業有品牌就希望多些衍生產品,充分利用品牌效益。例如品牌機能飲料,衍生推出碇劑,但製作生產已經超越企業能力,必須外包。
製造、通路、品牌 愈來愈疏遠
也就難怪被稱做日本「食品添加物之神」的安部司在他《恐怖的食品添加物》一書中指出,隨著社會發展、產業擴大,現在製造者、販賣者、食用者愈來愈疏遠。
製造原料的,不知道誰是終端消費者;品牌企業,看不見誰是某項材料的源頭廠商;而消費者,以為看見了品牌,但完全不知道產品有多少比例真正出自品牌企業的員工。三方都無法互相溝通、了解。
食品業變成「只要賣掉主義」,安部司指出,廠商即使製作出無添加物的食品,還是得不到消費者支持,於是就反過來忽視消費者,違法農業、違法添加物等不停出現。
食品廠一面需要掌握愈來愈複雜的供應商,另一方面,通路對利潤的要求愈來愈高,又使得食品廠很容易降低了對供應商的要求。
台灣通路為王,強勢通路不斷要求廠商擠出更多的利潤空間,要求上架費,一位食品業者透露,光上架費,就可能佔去產品行銷費用的一半,還要廠商吸收折扣來配合通路促銷、吸收通路廣告成本等,每個要求都墊高產品成本。如果銷售不如理想,有的新品不到一個月就得下架。
食品廠在成本的壓力下,有的就可能從原料減省,也讓便宜的添加物有機可乘進入供應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