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來了!4歲的多多早上起床開始咳嗽、流鼻水。媽媽嘆口氣,今年還沒過一半,但小傢伙幾乎每一兩個月就感冒,要忍耐幾天讓孩子自然痊癒、還是去找醫生控制鼻涕一直流?考驗媽媽的判斷。
多多不是特例。
美國疾病管制局調查發現,兒童每年平均感冒8~10次,學齡期孩童更多達12次。台灣的統計則指出,全台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童有氣喘、心臟病、肺病、膽道閉鎖或腎病症候群等慢性病,必須經常就醫。
沒有人喜歡看病吃藥,何況是孩子。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調查發現,46%的孩子害怕看病,當這些孩子看到醫生97%會哭鬧,57%會因此做惡夢或半夜驚醒。何時該帶孩子就醫?怎樣選擇一個兒科醫師?如何降低孩子看病的焦慮?和醫師溝通,做個聰明家長?
Q何時該就醫?
一般感冒造成的咳嗽、鼻塞、流鼻水,大約5~7天會自然好。如果孩子看起來很不舒服、症狀持續惡化,則應找小兒科醫師看診,視狀況給予藥物減輕不適。千萬不要拿大人吃的感冒藥或咳嗽成藥給孩子吃。以免發生如服用阿斯匹靈造成雷氏症候群、或吃了抗組織胺引發心臟問題等併發症。
孩子發燒,如果精神、活動力、食慾都還不錯,不必急著退燒或送醫院,多喝水、調整衣物,有時過一會兒出汗就退燒了。如果體溫超過39℃、或者孩子很不舒服,則可用溫水擦澡或服用退燒藥物。
兩歲以下的孩子若出現腹瀉、嘔吐,因為病情變化較快,建議就醫診治;學齡孩童則建議可以先禁食兩、三小時,然後嘗試喝點水、清粥或是白土司,如果仍然上吐下瀉,應儘速就醫。
如果不確定孩子症狀嚴重與否,最好還是找兒科醫師診察比較保險,有時看似單純的發燒、咳嗽、腹瀉,在兒童有可能隱藏肺炎、川崎症、腦膜炎的危機。先從一般兒科看起,有必要再經由醫師轉診給其他兒科次專科做進一步處理,減少看錯科的機率。
Q如何選擇適合孩子的兒科醫師?
幾位兒科醫師皆建議,可以找:
˙住家附近
˙具備兒科專科醫師執照,最好有醫學中心受訓或工作經歷
˙樂意和孩子互動,關心孩子生長發育狀況
˙願意花時間與家長溝通、解釋病情
最好固定給一位醫師看診,醫師才可長期掌握孩子的狀況,萬一出現過去不曾有的異狀,醫師可以很快發現處理或轉診。
Q孩子一進診所就全身緊繃、坐到醫生面前就嚎啕大哭,怎樣降低他的恐懼?
瑞信兒童醫療基金會執行長、台大小兒胸腔加護科主任呂立建議父母:
平時
˙可利用繪本(如《好奇猴喬治上醫院》)或故事書,或和孩子玩醫生病人看診遊戲,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說明生病需要找醫師的理由,熟悉看診流程。
˙切忌拿「不乖,帶去給醫生打針!」的說法恫嚇孩子,徒增孩子對醫療人員的害怕與抗拒。
生病時
˙鼓勵孩子表達他的看法和感覺,適當給予解答,減少錯誤想像。
˙讓重要家庭成員或孩子熟識的親友共同參與、陪伴或關懷,可降低焦慮。
˙看診或治療中,轉移孩子注意力。比方要孩子握著家長的手、幫醫生拿著手電筒、抱著玩具、吹風車、唱歌等等。
Q孩子生病就醫,如何和醫生溝通,做個聰明家長?
帶孩子就醫的家長或大人必須先弄清楚孩子有哪些症狀,包括發生時間、持續時間,每天發生次數和嚴重程度。比方,嘔吐、拉肚子(水瀉或糊便、顏色)、流鼻涕(白色或黃色)、發燒、咳嗽等等。其他像是食慾、睡眠、活動與精神狀況,以及同住的家人有沒有同樣症狀等,都可以描述給醫師知道。
如果怕忘記,建議家長把孩子的症狀寫在紙上,以免遺漏。可上網下載台灣兒科醫學會提供的「兒科就醫卡」方便父母填寫孩子症狀,幫助正確診斷。
呂立提醒家長,離開診間前,務必請醫師回答3個問題:
1.孩子是什麼病? 包括正確病名(診斷)、會不會傳染、大約會生病多久、需不需向學校請假等。
2.治療方式 了解吃哪些藥、如何服用、哪些症狀是治療過程很常見或者可能出現狀況。飲食、生活照顧上要注意些什麼。
3.哪些狀況要小心 從醫療院所回家後的觀察重點,出現哪些變化時,必須立刻回診。比方持續高燒不退、小便減少或變色、精神活動力愈來愈差、嗜睡等等。
馬偕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黃瑽寧引述美國的研究指出,家長帶孩子看急診的原因,發燒佔26%,感冒或耳痛佔21%,出疹子、受傷、哭鬧或嘔吐腹瀉佔15%。
這份研究也將家長分成不想看診所(或門診)、從診所轉診到急診和喜歡看急診三類。
除去經診所轉至急診外,不想看診所的家長理由是覺得門診要等很久、掛號麻煩、或覺得看診過程有阻力等。表示喜歡看急診的家長理由是不用等太久、不用預約掛號、急診醫護人員比較有效率,看診檢查比較詳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