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力者出力,競爭有限資源,這是台灣動保界的現實,很多動保界人士走到最後,面對流浪貓狗的悲慘命運,很難不變成激進派與憤世者,有人甚至為此傾家盪產,心力交瘁,最後家破人亡,如一個人獨力照顧上百多隻狗的退休老師賈鴻秋、洪秀惠。極少數人承擔了絕大多數人的「共業」,以及政府必須負的責任。
「我,不能因為愛貓而憎恨人類,」朱天心畫出了底線。
貓夫人走另一條路,不悲情,不激進,正面積極,陽光歡樂,她把在猴硐拍到的貓照片逐一放上部落格,給牠們取名字,說故事,傾訴心情,擬人化的貓個個成了很搞笑的喜劇演員,這很吸引年輕人,因為感染力超強,這個部落格很快成為人氣部落格,一網打盡愛貓人與攝影人。
網路的驚人威力遠超過貓夫人的預想,透過部落格,開始有人到猴硐看貓,其中有一些人留下來成為志工,發展到後來便在「臉書」上組成猴硐貓友社,目前社友已突破三千人。
透過志工的力量和網路的串連,加上居民的首肯,猴硐人都記得2009年9月「有貓相隨,猴硐最美」攝影展和10月31日的「貓掌清潔日」,一波一波湧進車站的人如潮水,有千名志工進入社區進行大掃除、消毒環境,還有媒體,這是在台灣觀光史上,從來沒有過的「貓奇觀」。
志工都抱持一個信念:「越沒有經費,越能激盪創意,做出來的活動越動人。」2010年3月的「貓風趣」活動,志工沒錢購置風車,乾脆請參與者「自己帶風車來」。
但還是需要新台幣。為了替生病的貓籌錢治病,在貓夫人主導下,志工貓小P開始畫插畫,發行明信片,開發周邊產品,光復里入口也擺了一具捐款箱。
2010年貓夫人的一幀貓照片獲日本田代島攝影比賽金貓賞,上了報紙的頭版新聞,隨著貓夫人成為「台灣之光」,猴硐貓村更是發光發熱,名氣飄洋過海,不只在台灣了。
之後貓夫人出版她的第一本書《猴硐貓城物語》,鄭重介紹「四大天王」,因為好性情而成為明星貓的黑鼻卻沒有等到書出版就被魚刺刺傷致死,貓友社和社區居民為了紀念牠,決定為牠樹立雕像。
現在,一走出侯硐車站,遊客一眼就看見的頭頂大盤帽,被追封為全台首位「貓列車長」的180 公分Q版雕像,就是黑鼻老大,這也意味著公部門對「民間」、「私人」猴硐貓村的認可。仙去的黑鼻成了猴硐的守護神。
招財貓的奇蹟
為了貓的健康及安全,小小猴硐各角落都有提醒遊客尊重貓咪的告示,引人會心一笑。(攝影/莊坤儒)
一隻貓可以創造多大的產值?日本和歌山電鐵株式會社經營的貴志川線,自任命親和力超高的八歲玳瑁三色貓小玉為貴志站站長後,不辭千里來看牠的粉絲絡繹不絕。一年創造十二億日圓產值,真正是一隻「招財貓」。
但這一切的源頭還是愛,理論上人類是愛貓愛狗的,從牠們身上我們便與自然有了聯繫。
「當人的態度改變,貓也會改變;當你釋出善意,對方如果不爽,想罵,也會吞回去。當你對貓有了感情,就會付出愛,當愛投射出去,有回應過來,就會感到快樂。當然有人因為得到利益,裝作有感情,但是感情裝久了,也會變成真的。」
時光流逝,「雖然壓力大到像一座山」,貓夫人一點一點看到猴硐人和貓緩慢的改變。因為被和善對待,貓變得親人;因為志工來大掃除,有幾戶人家,從無所謂到主動打掃破落的家園。
當然不是每一個人都欣然接受光復里的轉變,這裡髒亂破敗還是處處可見,新上任的里長對貓事擺明了「和我無關」,有關捐款箱的謠言滿天飛,阿公抱怨孫子腳上的紅豆冰都是因為太多貓;周太太對假日遊客的嘻鬧聲、踩上人家屋頂拍照的行為有點意見。
棄養野貓也是一大問題,現在光復里已裝上多具監視器,貓夫人從遠端監控,不久前就揪出了一個把孩子的貓帶到光復里丟棄的父親。
猴硐貓友社一直有個共識,就是不能把當地居民當作棋子,也絕不講負面的事情,以免傷害社區,也壞了猴硐形象。「我們告訴居民,其實貓是跳蚤的吸塵器,誤會就解開了;我們儘量放大好的那一面,用正面去蓋過批評和攻擊。我們做了什麼,我們是不是為了獲得什麼利益才來,社區的人有眼睛,都會看,行動說明一切。」
維護形象並不容易,有關猴硐貓村,貓夫人強勢採取由她「統一發言」,也以「私人社區」為由刻意不讓動保團體進到猴硐。
獨特的生命教育經驗
「一直很希望,台灣有個地方像希臘,貓,可以自在隨意的生活;遇見人,不用像驚弓之鳥地慌張躲藏。白天,自在的晒太陽;夜晚,精神奕奕的出沒。一直都以為,台灣還要過很久才有可能出現這樣一個地方,卻沒想到,猴硐跨出了第一步。」這段文字出自「廢墟迷思」部落格。
「危牆且臥酣睡去,豈聞火車呼嘯來!」猴硐的保護貓咪政策,不讓在附近的九份與瑞芳專美於前,「有貓相伴」的猴硐終於有了經濟觀光的發言權。(攝影/莊坤儒)
猴硐成了全世界獨一無二用「貓」來做觀光行銷的「貓村」,不同於希臘貓島、日本田代島的自然天成,猴硐貓村是一個傻瓜帶著一群傻瓜,然後在居民的包容和合作下一小步一小步打造出來的。
以貓夫人到處看貓拍貓的經驗來看,台灣,乃至世界也沒有一處貓村的貓像猴硐貓,因為被和善的對待,特別親人、特別有安全感,施打預防針出奇順利,冬天時會一隻、兩隻的疊在遊客身上取暖;人來人往中,有些貓根本就大剌剌翻過身,肚腹全露仰躺在階梯上呼呼大睡。
恐怕這也是獨一無二的「觀光現象」,遊客和遊客之間,會因為貓而打破冷漠,攀談起來,彷彿認識了很久。
這裡也是生命教育的現場,透過觀察貓,與貓的互動,貓的生病與死亡,進而促發對弱勢族群的同理心。
印度聖雄甘地說,「一個國家的強盛與道德程度,可以從其對待動物的態度來判斷。」從遊客對待貓的態度,貓夫人認為台灣人「素質很高」、「懂得尊重生命」,血淋淋的虐殺事件並不能代表台灣。
猴硐雖小,卻也是台灣社會的縮影,但猴硐經驗也是無法複製的,有心行銷地方,每一個村里、社區就必須找出屬於自己的「猴硐貓」。
而跨出第一步的猴硐,貓夫人描繪了一個「貓藝術村」的願景,譬如建設讓觀光客帶著朝聖心情而來的貓神社,街上賣的小吃,是諸如「貓的銅鑼燒」之類能夠連結到「貓」的相關產品。她希望都由當地人來做,得之於地方用之於地方。
一個人可以帶動一群人,改變一個村子。一個小村子,可以做大大的事。因為愛這塊土地,愛猴硐社區,也愛貓,貓夫人,這一個傻瓜帶著一群傻瓜的冒險故事,恐怕也不只是一部電影,而是一齣必須一直努力下去的連續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