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6歲寶寶上學去!
案例:
漂亮媽咪靜茹,有個4歲兒子與2歲女兒,懷孕期間各休了兩年的育嬰假,現在靜茹準備回公司就職了,除了要開始為女兒尋找適合的學前教育機構,4歲的兒子也想轉換園所就讀,靜茹看著住家附近的學校,每家招生時,總說得天花亂墜,而眼看著育嬰假即將結束,很想讓寶寶有個優質的學習環境,她的壓力也跟著大了起來,靜茹心裡想著,若是能有個專業的選校指南,該有多好呢?
選校前要先思考的事
1.我的寶寶現在是否適合上學
許多家長因家庭環境需求,或是希望寶寶能提早進入團體生活,因此在寶寶成長到一定年齡時,就會開始送寶寶去上學,卻沒有思考到「寶寶是否一定得上學?」
康寧護專幼保科專任助理教授林秀芬指出,雖然目前托兒所招收2~6歲的幼兒,幼稚園招收4~6歲的幼兒,但不代表寶寶滿2歲就一定得去上學,其實家長要不要送寶寶去托兒所或幼稚園,可先「觀察寶寶特質」,隨著孩子個性的不同,適應能力也會不一樣,因此家長平常可多帶寶寶到公園、遊戲場走走,從旁觀察寶寶是否喜歡與其他小朋友互動,能否適應團體生活,再決定要不要送寶寶去上學。因為幼兒教育的主要目的,在於提供豐富的生活經驗,幫助他們在真實環境下學習各種事物,而非學識上的鑽研,所以未必要很早就入學。
家長可以依以下的幾個方向來考量何時送小孩去上學:
考量1.家長希望寶寶提早進入團體生活嗎?
家長若期望寶寶能提早適應團體生活,學習語文溝通、認知思考等各層面的發展,並與同儕認識互動,可考慮讓寶寶去上學。
考量2.家長不知道怎麼教育孩子?
有些家長不知道該如何教育、啟發孩子,想藉由幼稚園或托兒所,讓老師負責照顧與施教,送寶寶去學校確實能讓家長放心不少,不過,家長也不能因此將教育責任全丟給老師,孩子回到家,仍須適時關心上課情況。
考量3.家中是否有兄弟姊妹?
當家中有年紀相仿的孩子時,年紀較小的寶寶會主動表達想要和哥哥或姊姊一起去上學,或是當哥哥上學時,也會想背書包一起出門,代表寶寶有上學的主動意願,這時可試著問寶寶,「明天跟哥哥一起去上學,好不好?」若寶寶有意願就可以上學去了。
考量4.家中空間是否太小?
當家裡的環境較小,空間不足時,寶寶玩遊戲、伸展肢體都會受限,因此動作協調及律動發展也相對不足,家長可讓寶寶早點入學,以得到較優質的成長環境。
考量5.家中是否隔代照顧?
有的寶寶出生後是由爺爺、奶奶代為照顧的,建議家長約2歲後可開始尋找托兒所,因為大部分爺爺奶奶的年紀稍長,體力較不足以負荷與寶寶的互動,各項發展的啟發也可能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父母可以將寶寶送至學前機構就讀,若爺爺奶奶希望能分擔照顧幼兒的工作,也可以讓爺爺奶奶到園所接送寶寶,既可以提供祖孫相處機會,父母也不用急著接送寶寶上下學。
2.寶寶上學前,須先具備的能力
寶寶若剛滿2歲就上學,有的孩子可能還在包尿布、喝牛奶,建議家長能在家先訓練寶寶一些基本能力,縮短孩子的適應期,以減少「哭鬧期」的發生,使其更快進入狀況,這些能力包括:
生活自理能力:
寶寶能清楚表達自己的生理需求,例如基本的「我要尿尿」、「肚子餓」等,最好是能夠自己上廁所、洗手、穿脫鞋等。
認知發展與語言表達能力:
寶寶願意說出個人想法,例如:「我要玩玩具」、「我要喝水」等,也能表達身體疼痛的部位,例如:「我肚子痛」、「我牙齒痛」等,若寶寶總是沉默,不願意說話,也可以觀察是否有語言發展方面的問題,若所選擇的學前機構能啟發寶寶的語言發展,也可以作為選讀學校的考量。
至少具備半天活動的體力:
孩子最好能早起不賴床,且體力可維持一個上午,大部分學校都會建議寶寶能上全天班,不過並非每個小孩都能全天待在學校,家長可以斟酌情況,先讓小孩上半天班,慢慢等寶寶適應後,再延長為全天班。
第一次找學校就上手!
3.上網篩選學校2步驟
了解寶寶特質後,決定送寶寶上學去,如何找到合適的學前教機構,家長該做些什麼功課呢?除了可先上網查詢幼稚園及托兒所的現況,也可以向親朋好友、學生家長打聽,這也是個有效率且實用的方法,先了解各學校的教學特色、收費及環境狀況,接著再實地訪查學校環境或是親自參與學校舉辦的活動,多看、多比較,再一一歸納出各校特色、優缺點,就能選出理想的學校!
STEP1.先查詢「全國幼教資訊網」
幫寶寶選園所前,可先造訪由教育部委託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建置的網站,是目前國內最完整的幼教訊息網站,提供各縣市幼托園所的查詢,家長只要輸入地址,就能查詢到住家附近的幼托機構,也能查詢近住家附近,有哪些公私立園所,並連結查看相關資訊。
STEP2.從學校網站了解相關資訊
部分的幼稚園或托兒所,設有園所網站,家長可先上網瀏覽園所資訊、地理位置、師資背景及政府的評鑑記錄等資訊,並可依園所環境、評鑑結果等條件篩選出合適學校,再一一打電話詢問,或親自到園所一趟,進行更深入的詢問。
4.初步詢問學校,必問的關鍵問題
教學取向
每家幼稚園、托兒所採取的教學內容,其實都有自己的特色,因此家長應該先思考,自己對幼兒教育的需求是什麼?可能是由寶寶依本身意願自由選擇工作項目的「蒙特梭利」教學,也可能是要注重團體性的大單元教學,亦或家長認為語言很重要,而傾向雙語或全美語教學,這些都是初步詢問時,應先瞭解的關鍵問題。
收費概況
目前幼稚園托兒所的收費落差很大,因此家長應對收費範圍有基本概念,各縣市政府的網站都會公告當地收費標準範圍,以台北市某所連鎖體系的雙語學校為例,註冊費約3萬~3萬5千元,另一所非連鎖體系的幼稚園托兒所註冊費則約1萬元,而每個月的月費則從1萬元~2萬元不等,依學校地區、教學內容會有所不同,林秀芬助理教授強調,家長可自行斟酌經濟條件選擇園所,切勿認為收費越高的學校就越優質,一定要打破這樣的迷思。
師生比例
依法規而言,幼稚園的師生比例為1:15,如一班有30名幼兒,應設2位教師,而托兒所依幼兒的不同年齡,保育員與幼兒的比例也不同,滿2歲至未滿4歲之幼兒,最多1:15;滿4歲至未滿6歲之幼兒則是1:20,若超過人數,就有超收的情況,家長應注意。
地點位置
家長最好是尋找方便接送的幼稚園所,接送幼兒的時間較為充裕,並可避免讓幼兒坐娃娃車,免去交通安全的顧慮。
評鑑績優
獲得評鑑績優、甲等的園所,並不一定絕對是最優質的學校,不過要選擇一間優質的學校,評鑑等第卻常常是選擇時的條件之一,家長可以將評鑑結果作為參考標準之一。
5.了解幼稚園托兒所的評鑑
縣市政府依各地之狀況,規劃進行園所評鑑,獲得績優的園所,可提供家長參考,評鑑重點依各縣市而有所差異,大多包括「理念與行政」、「環境設備」、「教保活動」等大項,各縣市並依各地現況斟酌加減,其內容簡單敘述如下:
「理念與行政」
主要是評鑑園所人事、財務和事務管理情形、近程及遠程目標等。
「環境設備」
評鑑園所的空間規劃、園設建築及遊戲器材安全、衛生原則、教學設備及園所衛生宣導等。
「教保活動」
主要評鑑課程與教學活動是否適合幼兒學習及老師的素質概況等,此項目尤其重要。
評鑑結果通常分為績優、甲等、乙等、丙等、丁等及戊等,丙等成績已是及格邊緣,所以家長篩選時要特別注意,若是丙等以下的學校,可能就需要考慮一下。
6.幼稚園與托兒所之間的差別
早期幼稚園和托兒所各有不同的功能,分屬「教育」及「社會福利」兩個體系,兩者在師資任用資格、師生比例及設置標準等方面之規定並不相同,法令規定以幼稚園較托兒所來得嚴格,有的家長會傾向先讓滿2歲的寶寶讀托兒所,等到4歲後再轉入幼稚園就讀,因為家長認為幼稚園的師資較優秀,不過這樣的想法並不絕對,現在很多托兒所都擁有夠水準的師資與環境,家長可斟酌幼兒適應情況再作決定。
7.關於未來「幼托整合」政策
政府為了提升整體教保品質,未來將進行「幼托整合」政策,也就是將幼稚園與托兒所將統一成為「幼兒園」,因此2~3歲兒童的師生比例降到1:8,3歲以上比例為1:15,目前一讀已通過,最快明年就會正式上路,一旦通過實施後,屆時將不會再有幼稚園與跟托兒所的雙軌體制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