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不清多少次,他握著病人的手,陪他們走完人生最後一段路,腦海浮現幾年來共同抗病的日子,那些笑容與淚水,總讓他心中激盪不已,無法言語。如果你讀了他行醫故事的書《生命在呼吸之間》,相信你也會數度跟著情緒澎湃。
黃軒生長在馬來西亞檳城,個性如東南亞的天氣一樣「熱」。「看病的時候有問必答,會仔細叮嚀要注意的事,很健談,常從有口水講到沒口水,」病患家屬劉先生形容。
熱情的外表下,他也有顆細膩的心。有一天,一位近60歲的女士和一位45歲的男士同樣因為胸痛、無法入睡、呼吸困難而來就醫,男士的號次比較後面,但黃軒交代護士,等男士做完心電圖和X光後,要讓他馬上進診間看報告。
護士問:「那位阿姨的症狀跟這位先生一樣,而且年紀比較大,為什麼不讓她先看報告?」
黃軒的判斷來自察言觀色,在診間門打開的瞬間,他已經在觀察病人的狀況。當護士叫女士進診間,她很快就進來,但男士從起身到進門坐下,停頓了兩次,每次都至少3秒,而且臉色蒼白、在冒冷汗。種種跡象顯示他雖然比較年輕,但病情可能比較嚴重。
檢查結果如黃軒所料,男士是急性心肌梗塞,若不馬上治療可能有生命危險。黃軒立刻陪他去急診,轉給心臟科醫師做心導管手術。
怕自己失去真情
醫生受的訓練,讓他們總是在病人面前表現得冷靜、專業。「醫生必須掌握局面,做該做的事,不能病人哭,就跟著一起哭,」但黃軒認為,醫生的內心應該保有那份真情。
他說,菩薩是「覺有情」的意思,菩薩是覺悟的有情,並且能覺悟眾生的痛苦。「不是叫人情感氾濫、情緒混亂,而是同理。加護病房簡稱『ICU』,聽起來像『I see you』,醫護人員要看到病人的苦,幫他們減輕這份苦。」
|